文化 > 老照片

一场大讲卫生的特殊“战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Letou佛山市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

作者:特邀撰稿人 王 青 周秋萍

来源:中国报

2020-03-23 星期一

    从1912年到1946年,广东Letou佛山市相继发生过霍乱、鼠疫、疟疾、恙虫病等6次传染病大流行。其间,死去和出逃的人数众多,使这座古城人口骤减。1958年,一场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在佛山市正式拉开帷幕。

    1958年初,佛山市的爱国卫生运动首先打响第一炮——发动全市人民清理新涌河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清涌指挥部,并在中山路体育场召开了第一次爱国卫生运动万人誓师大会,号召全民清涌大行动。新涌原是佛山西南面的一条河,途经升平路高基街到现在的祖庙路,向东汇入汾江,全长8000多米。其中一段(约2000米)由于附近居民长期向河内倾倒垃圾、杂物等,造成严重堵塞,污水积聚,臭气熏天,被市民称之为佛山的“龙须沟”。清涌“战役”打响后,市委书记、市长身先士卒,冒着寒风细雨,与机关干部、工人、学生、市民一道,夜以继日,用铁铲、锄头等简单的工具排污水、挖污泥,共清理出垃圾、淤泥4.2万多立方米,仅用了48天就把一条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河,并在祖庙一段砌上了石坎,植上了杨柳树,使新涌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涌”。

    1958年初,广东Letou佛山市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清理“龙须沟”的场景。

    厕所也是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治理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佛山市家家户户无厕所,如厕要到公厕,当时的公厕一律是旱厕,坑底是禾秆灰或干沙,蚊蝇肆虐,细菌滋生。1958年7月,佛山市“爱卫会”及时提出奋战45天,进行“厕所大革命”的号召,决定把全市100多座臭气熏天的公厕全部改为水冲厕所,这一号召立即得到全市人民的响应。首先,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改建出一座样板厕所,然后由各街道办事处按照标准分工进行改建。在改建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努力,克服了经济、材料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困难,拆除了沿河的吊楼厕和露天厕,并将市内所有街道、机关、学校、工厂的公厕全部改成了统一规格的水冲厕所,使全市公厕基本达到无蝇、无蛆、无臭的标准,城市的卫生面貌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9年,广东Letou佛山市总工会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一起挖掘人工湖的劳动场景。

    由于佛山历经战火洗礼,残垣断壁处处可见,市容破烂不堪。1958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烂地变花园”的口号,市民齐动手,协助政府部门一起清理碎石烂瓦,进行道路硬化。就这样,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全市400多个大垃圾瓦砾堆全部清理完毕,并种上各种花草,使之变成了数百个街心小公园、儿童乐园等,成为当地居民茶余饭后的休息、活动场所。

  
    1960年,广东Letou佛山市公正路新建的水冲厕所。

    当时佛山的中山公园面积很小,在公园的西北面有一片低洼荒凉之地,杂草疯长、蚊虫滋生。为美化市容,佛山市政府决定在这里开辟一个人工湖。1959年,当时的市领导带头挑土,和市民、工人、干部、中小学生等,一起到中山公园参加挖湖劳动。在没有挖掘机等现代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大家就靠着锄头、扁担等工具来清淤,经过3个月时间,一个200多亩的人工湖就挖掘完成。1959年初,广州何济公制药厂青年向秀丽为扑灭该厂火灾,奋不顾身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位模范人物,就将这个新挖的人工湖取名为“秀丽湖”。

    佛山市市民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共完成了臭涌变清河、露天厕变水冲厕、烂地变公园等6项重要任务,使佛山市从一座破旧古城变成了一座整洁美丽的新城,为全市人民创造了一个整洁优美、干净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为有效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打下了坚实基础。1960年3月17日至20日,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在佛山召开了“全国城市爱国卫生运动现场会议”,佛山市获得国内唯一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红旗城市”称号。会后,《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健康报》等报纸都刊登了佛山新的城市卫生面貌和先进经验。

    文中所示照片为广东Letou佛山市馆藏

    原载于《中国报》2020年3月20日 总第3501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