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珍档秘闻

古镇名宅:川西民居官家花园

作者:特邀撰稿人 王克明

来源:中国报

2020-04-14 星期二

    官家花园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面的都江堰市原崇义古镇(现属聚源镇)上,是一处具有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古建筑群。有人这样描述她的美丽:“深宅高墙门庭显贵,名木古树浓荫蔽日,奇花幽兰四季香艳,桩头盆景琳琅满目。”

官氏移居崇义镇

    “崇义”二字意为“崇德”“尚义”,是崇义镇老百姓世代尊崇礼义道德精神风貌的内涵与体现。

    据《官氏宗祠碑记》记载,官氏原籍原为“楚Letou黄州府麻城孝感乡”,于明朝洪武年间入蜀,居住在“嘉定府威远(今隶属于四川Letou内江市)”。由于“子姓蕃衍生聚日多,是以分为三姓:一曰王,一曰官,一曰李。然虽属三姓,实为一脉所发也。”明末清初,战乱纷纷,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数年间变成了一片荒原,官氏族人也分逃他乡避乱。

    清朝定鼎后,官姓一家于顺治十一年(1654)移居至崇义镇。由于是大灾后移民成都平原最早的一批居民,在清初移民政策鼓励下,官氏族人在人烟稀少的都江堰灌区开荒拓土,繁衍生息,拥有了田地7000多亩。家业发展壮大后,官家就花巨资在镇上修建了一座深宅大院,大院上至五株沱,北抵徐堰河,纵横三五百米。院内门楼交辉,亭廊错落,规模宏大。至清中叶,清政府在成都至灌的必经之地崇义镇设立了驿站,因此,这里逐步成为灌河东农副产品和商业贸易的集散中心,旅馆饭店、茶铺糖坊等商家应有尽有,一片繁荣景象。

名宅大院红极一时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咸丰九年(1859),云南昭通的李永和及蓝大顺、蓝二顺兄弟率众起义攻入四川,第二年,官氏宅院被农民起义军焚毁,官家几代人的心血被付之一炬。

    时至光绪年间,崇义镇再次兴旺繁荣起来,此时的场镇上已有布匹、烟麻商、茶馆、旅店、中药铺、酱园等各商家店铺达140余家。其中,“官家烟麻站房”成为崇义镇最大的商行,同官家经营往来的行商多达三四十家。此时的官家第六代传人官桂宣成为新的掌门人,经过励精图治,家底渐丰后,他便开始大兴土木,在原址上重建官家大宅,重建历时3年完成。

    重建后的官家宅院整体建筑十分讲究,门前百步余修有两条平行的各约5尺宽的水沟绕院而过,靠外面一条水沟地势稍高,靠内一条地势稍低,称之为“双玉带”;两条沟上各建有一座建造精美的小桥,名为“云耳”“纱窗”。其大门敞坝前沿建有一处长10米、高5米的精美大照壁,全用青砖砌成,四周为“万不断”砖雕图案,简洁美观;壁前上方砖雕图案为“琴、棋、书、画”,壁后上方砖雕图案为“福、禄、寿、喜”,中央镶嵌一菱形石板,上面刻着一个大红倒置的“福”字,看上去庄严大气。该院座北朝南,共4进院落,房屋120多间,可谓气派非凡。

    走近官家大院,其正门上高悬着“官氏宗祠”匾额,两旁对联上题着:“本源千载者胜,双露百年尤新。”进入院内,大门西侧有鱼池亭榭,东侧有假山怪石,两侧廊房壁刻《官氏宗祠碑记》向前走为第一幢正房,门额正匾为“好义可风”,两侧立文、武二魁,内列“朱子治家格言”,中为官氏主事人员议事场所,被当地人称为“聚义厅”;往里走为第二幢正房,堂屋居中,供奉碰上官氏祖先牌位,两侧房屋为官氏长辈的住房;再往里走为第三幢正房,是内房和住房,侧有书房数间,门额横匾为“木楼三馆”,整个建筑古朴典雅。

官家花园一隅

    每当新春时节,官家大院及其四周景色如画,苍松翠柏,竹木成荫。红梅、山茶、兰花、海棠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官家在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一至初五,特向四邻八方开放,任人前来观赏游玩。因此,被乡亲们称之为“官家花园”。

    清末民初,每年都会举行都江堰清明节放水大典。在此期间,四川总督、巡抚和成都的知府、知事等都会带家眷到都江堰参加庆典活动。由于官家花园地处成都至灌的驿站古镇上,加之庄园典雅秀美,名声在外,官员们一般会选择在官家食宿休息。待仪式结束后,官员及家眷随从大多还会上青城山观景游玩,烧香拜佛,下山后在官家花园休息数天后才返回Letou城。因此,官家迎送接待的朝廷钦差、Letou府官员和富商贵人不计其数,所以,官家花园在清末民初红极一时。

泽被后世 名人辈出

    名宅好地,子孙优秀。崇义官家300多年来名人辈出。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是民国时期的官兴文和官宦。

    官兴文,字蔚章,为官氏第8代孙。民国初年曾任崇义区团总,1923年任灌水利知事,1925年任成都水利知事,此间曾将都江堰鱼嘴下移200米,同时将内江凤栖窝处卧铁补铸一根,上书“署理成都水利知事官兴文造”。1940年,官兴文负责在韩家坝兴修白马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300余亩。1943年,他将多年治水经验总结的建议写成了《都江堰兴利除害计划书》,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存在问题和后续利用与发展规划的思考,为都江堰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46年,官兴文主持修建导江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为11万亩,解决了城北沿山一带无水灌田的民间疾苦,深得民心。在导江堰竣工开水仪式上,时任四川Letou国民政府主席张群为了表彰官兴文事迹,遂将导江堰水利工程正式命名为“兴文堰”。由于官兴文在都江堰水利建设和发展中功绩卓著,1985年被列入《都江堰志》“堰功人物”中。

    官宦,又名官守朴,官家第10代孙。1943年,官宦15岁,身在中学读书的他对抗战的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在1944年获准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开赴印度。参军后,官宦和100多名同学一起被编入驻印远征军新6军第14师学生教导队第2队,开始了3个月艰苦的军事训练。经过训练后,官宦随部队一起参加了对日反攻行动,可令他遗憾的是,没等到与日军交战,远征军就取得了反攻大捷,官宦所在的部队奉命回国。抗战胜利后,官宦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49年在灌参加了和平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官家花园被当地政府用作办公场所,因此使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1988年,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将官家花园公布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被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载于《中国报》2020年4月10日 总第351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