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往事回眸

抗战时期的广西战“疫”

作者:特邀撰稿人 张江义

来源:中国报

2020-04-20 星期一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遏制“为害至烈”的各种疫病和争取国际援助,国民政府紧急商请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1920年1月10日正式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组织防疫团来华救助,并责成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和经济部先后主持相关事宜。嗣后,由多国卫生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国联防疫团来到中国,防疫团共有3个分团,分别以陕西西安、湖南长沙、广东广州和广西南宁为中心开展防疫行动。

    1938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令颁布《各Letou防疫委员会通则》。中国第二历史馆藏

防疫经费的艰难交涉

    当国联防疫团在中国防疫的时候,由国联拨付给中国的防疫经费却出现了问题。

    原来,根据中国与国联的技术合作协议,双方的技术合作经费为每年45万瑞士法郎。全面抗战爆发后,这笔经费已“不敷应用”,遂在1937年9月召开的国联第十九届大会上决定将该经费增加至200万瑞士法郎,用以支付国联防疫团专家和医护人员的薪金以及中国防疫急需的药械费用。但是,这项“有效援助中国”的“特殊办法”,其有效期仅仅为1年,即从1937年11月1日至1938年10月31日。随后,国民政府经济部协同内政部卫生署致函国民政府外交部电请国联将中国防疫“特殊办法”先延长2个月至1938年底,然后再延长1年。

广西防疫联合办事处的中外专家合影

    1938年9月,国联第二十届大会批准了中国的请求,但是却将拨付中国的经费改为150万瑞士法郎,其他技术合作经费改为25万瑞士法郎,同时附加了中国必须将1938年应缴国联会费230多万瑞士法郎全部付清的条件。

    国民政府得悉后,立即责成国民政府经济部致函国民政府外交部电商国联,恳请考虑中国因“抗战军兴”而导致的财政困难,希望能够少付或缓付乃至免付应缴国联会费。经过一番艰难的交涉,国联允许中国先付50万瑞士法郎,并可将其折合成中国法币存储在中央银行重庆分行,以国联防疫团的户名充作防疫专款。

驰援八桂的技术、物资

    广西地处岭南,“僻处偏隅”,生活环境恶劣,被视为“蛮烟瘴雨”之地。桂东的平乐地势较为开阔且濒临河流,却终年“瘴疠不断”。地方志中记载:“春三月有青草瘴,四五月有黄梅瘴,六七月有新禾瘴,八九月有黄茅瘴,又有桂花瘴、菊花瘴……”位于广西中部的柳江,从晚清时期就是“瘟疫频发,损失惨重”的地方。当地更是流传着“稻谷黄,病满床;禾熟无人割,请人煲药汤”的民谚。当时,民众往往谈“瘟”色变,不是依靠“土医土法”治疗,就是求神拜佛,祈盼神灵的护佑。

    20世纪30年代,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主政广西,通过多次整治流行于城乡、危害民生的各种疫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限于医学技术和力量的不足,却无法彻底消灭。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积极驰援的国联防疫团第三分团,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广西的医学技术和力量。同第三分团一起驰援的还有从欧洲各地筹集的价值130多万瑞士法郎的各种防疫物资。此后,第三分团又先后筹集到4辆重卡车、7辆轻卡车和4辆旅行车以及超过800万剂的进口疫苗等物资。除此之外,还成立了联合办事处,由第三分团团长拉斯内医生与广西代表李廷安医生共同负责。

深入城乡的广泛宣传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防治各种疫病,联合办事处成员“不避艰险”,深入到广西疫病最严重的地区,详细调查第一手疫病资料。1938年初,拉斯内医生委派穆克瑞医生“对广西总的卫生情况进行调查”。2月,莱格烈医生在中越边境和宁明进行疟疾流行情况的调查。6月,李士刚医生在贵(今贵港市)郊区发现疟疾和痢疾病例,在迁江(今来宾市)发现肠炎病例。与此同时,姚永政医生还对广西各地附生按蚊(又称疟蚊)的物种巢穴进行抽样采集。后来,联合办事处成员又发现南宁市和桂林市的山区,均属于疟疾重灾区,每年都有疟疾发生。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抽样采集等方式,联合办事处成员对广西疫病的疫源和疫情基本上摸清,进而又通过医学论证,首次证实广西所谓的“瘴气”,就是恶性疟疾。

行进在广西南宁市兴宁路上的防疫宣传队

    在此基础上,联合办事处成员不辞辛劳,深入城乡,采用各种方式,向民众宣传防控常识,号召大家行动起来,配合防疫人员,共同防治疫病。1938年2月至7月,联合办事处成员在南宁市、桂林市和梧州市等地组织讨论会并张贴疟疾、流行病广告。宣传广告上清楚地告知民众:“疟疾可怕,快来医治”“疟疾是蚊子传染的”“要防疟疾,常吃奎宁(即金鸡纳霜)”。南宁市的防疫宣传队,高擎彩旗和防疫宣传牌,向过往民众宣传防疫常识。梧州市则通过在大街上高挂宣传横幅,以醒目的文字告诉民众:“要免霍乱、伤寒、赤痢,快来预防注射。”此外,联合办事处成员还远赴Letou内各地宣传防控常识。深入而广泛的宣讲,大大地增强了民众的防疫意识,进而为疫病防控提供了有利条件。

多措并举的出色工作

    自1938年初至1940年夏,国联防疫团第三分团殚精竭虑地在“有限的区域内采用了所有可能的方法”,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重点防治疟疾、霍乱和天花等危害严重的疫病。

驻广西南宁市的联合办事处

    1938年,联合办事处组建疫苗实验室,一方面进行疟疾、霍乱和天花等流行疫病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开展疫苗实验和培养。如研制霍乱疫苗,先是在培养基中接种霍乱弧菌,然后置于室温37℃的玻璃房内,经过20小时后取出,洗成菌液,加入福尔马林防腐剂。之后,再经过24小时培养,用显微镜检测将作疫苗的菌液是否纯净,并测算氢游离子的浓度。一切检验合格,再批量生产,运往各地使用。

    1938年2月至5月,联合办事处在梧州市接种天花疫苗人数约2.7万人,占当年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宣传牌上特别注明“儿童免费”。6月至9月,在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和铁路沿线接种天花疫苗的总人数约32万人。据拉斯内医生的工作报告记载,这次接种天花疫苗“不仅得到了非常活跃的宣传支持,而且接种队员昼夜活动在公共场所和家庭之中,受到了普通民众的热烈欢迎”。1939年,广西接种抗霍乱、伤寒、赤痢和鼠疫等疫苗人数约26万人。

    除了制作疫苗、给民众接种疫苗外,联合办事处还设立防控检查站,建立隔离医院。1938年,鉴于有的疫病疫源来自Letou外,联合办事处决定在全(今全州)、南丹、梧州市和龙州等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负责检查外地旅客,并由卫生巡逻队和卫生警察进行防疫监督。同时,联合办事处动员民众腾出一切可用公房,或在各地荒郊搭盖简易帐篷,用来收容、隔离和医治患者。

    通过卓有成效的合作,国联防疫团第三分团指导广西建立了Letou市各级防疫机构,作出了“最大效率的出色的工作”,使得广西的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原载于《中国报》2020年4月17日 总第3513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