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人物纵横

小说大家李涵秋的不羁人生

作者:特邀撰稿人 周利成

来源:中国报

2020-05-09 星期六

    他国学湛深,早年立馆收徒,弟子盈门;他多才多艺,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无所不能;他逍遥闲适,放浪不羁,英年早逝,他就是曾撰写了《广陵潮》《战地莺花录》等数十部小说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名家李涵秋。同时,他也被誉为民国第一小说大家。

李涵秋

    李涵秋(1873-1923),名应漳,字涵秋,号韵花馆主、沁香阁主人,江苏扬州人。他20岁中秀才,29岁至48岁先后到安徽安庆、湖北武昌等多地做过家庭教师。1901年返回故乡扬州,任两淮高等小学教员,后兼任江苏Letou立第五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师。1921年,李涵秋应朋友之邀赴上海主编《小时报》,兼为《小说时报》及《快活林》等报刊撰写小说。次年秋,他辞职返回扬州。他一生著作颇多,发表作品超千万字,其代表作为《广陵潮》,该小说以扬州社会为背景,以恋爱故事为线索,反映了自中法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阶段的社会百态,展现了70年间的稗官野史,使当时中下层社会的民间风情、闾巷习俗跃然纸上。他的小说布局巧妙,通俗幽默,深得当时文艺界推崇。

    李涵秋描写的社会之怪现状至为深刻,发人深Letou。他的弟子习苦斋主曾回忆说:“因为李涵秋曾在我家做家庭老师,故而他的生活起居我非常了解。李涵秋国学底蕴很深,早年便开始立馆收徒,聊以糊口。新闻报刊风行海内后,他就开始以撰写文章来维持生计,其代表作《广陵潮》尤其轰动社会。他每天上午10点起床,稍微吃些茶食后,就要赶到烟馆去抽大烟,直到正午后才回家料理午膳。”生活极其闲散。

    至于写作,李涵秋每天午后2点便会准时到烟业会馆开始他的小说创作。那里有一间他专用的小屋,环境极为清幽,窗外种有数竿翠竹和多种时令花卉,清风过处花香阵阵,沁人心脾。据习苦斋主讲,李涵秋每次到了那间小屋并不急着提笔写作,而是先含着水烟来回踱步,构思故事情节,待“筹思既定,立弃烟筒,伏案屏息疾书,字极小,若蝇头,字过一千以上,即搁笔”,然后驱车前往烟馆,一边吞云吐雾,一边与友人谈天说地。自从李涵秋的小说引起轰动后,当时的报纸都以登载他的小说为荣,还有一句“无郑不补白,无李不开张”的谚语被人们广为传诵。一时间,各报向李涵秋索稿的人越来越多,让他应接不暇,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他就请人捉刀代写,其弟李镜安就是其中代笔者之一。因此,他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也有不少是赝品。

    1921年,时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张弧(字岱杉)偶然购买了一本《广陵潮》,读后深为喜爱,极其赏识李涵秋的才华,就通过《小说时报》主任钱芥尘从中牵线,聘李涵秋北上为秘监。于是,李涵秋随即准备上京赴职,但在赴任前,他打算先在上海稍作游览后再乘火车进京。抵达上海后,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李涵秋按照钱芥尘的安排先来到大东旅社。进门后,侍者请他乘坐电梯上楼,李涵秋一时不知何意,就站在电梯门口迟疑了一会儿,后在侍者的再三催促下才上了电梯。他满腹狐疑地对同行的人说:“人说上海是尺土寸金之地,我还不大相信,今天见到此室若斗,我才相信此话不假啊!芥尘在函中还说为我在上海预订了敞大的旅社,今天却让我居此斗室,实在让我感到不舒服!”话音未落,电梯的门开了,当侍者请他进入钱芥尘为他预定的宽大客房时,他又惊愕地问侍者:“方才我们乘坐那间小室,是何意啊?”当侍者告诉他刚才乘的那个叫电梯,是为了方便客人上下楼而专设的升降机时,李涵秋这才恍然大悟,连连为之咋舌。

《广陵潮》封面

    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当时北方发生了洪灾,津浦铁路被大水冲毁,因此,李涵秋并没能到京赴职。钱芥尘后又邀他在上海参与了《小说时报》的编辑工作。李涵秋到文人云集的报馆报到时,同仁都想一睹这位大文豪的风采,于是,大家就“分列在走道两侧竞相观看”,这让他感到特别的不自在,觉得自己就像关在笼子里的怪物供游人观赏取乐一样。李涵秋是过惯了安适逍遥生活的,他与大上海阗燥喧嚣、灯红酒绿的生活格格不入。于是,第二年他便辞职回乡了。

    1923年5月,李涵秋因病逝世。对于他的去世,习苦斋主后来曾回忆,当日清晨,他们两人曾在路上相遇,李涵秋当时刚由茶社喝完茶回家。吃过午饭后,李涵秋就手托水烟袋开始抽烟,不久,他对身边的人说了一句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话音未落就倒卧在了地上,家人急忙请来医生救治,但为时已晚。据后来分析,李涵秋当时应是突发脑溢血。

  1935年2月28日,习苦斋主在《北洋画报》上发表的《李涵秋之生前死后》一文。

    李涵秋去世后,他的学生张碧梧撰写了《记李涵秋先生轶事》的纪念文章发表在当年的《半月》第2卷上。其胞弟李镜安不忍兄长见于诸报的杂文散失,“遂多方搜求,朝夕撮录,共搜集杂文百篇,精取其中六十篇,两万余言,结集成册,将版权让予震亚图书局主人朱崇芳(字挹芳),由寿州李警众校订,名儒谭泽闿题签,于1927年正式出版发行”。对于李涵秋的英年早逝,习苦斋主在1935年2月28日的《北洋画报》上也发表了《李涵秋之生前死后》的文章,对其追思、怀念。

    原载于《中国报》2020年5月8日 总第352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