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人物纵横

医者仁心 家国情怀

——中记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之父钟世藩

作者:蔡 燕

来源:中国报

2020-05-11 星期一

    《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曾这样评价一位医生,“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这样的“无双国士”是怎样炼成的?原来,他成长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皆是学医出身。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的儿科医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不仅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病毒实验室,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之一。回顾钟世藩的一生,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还是百废待兴的和平年代;无论是跟随医院南渡北归,还是定居羊城叶落归根,他始终怀着一颗博爱精诚的医者仁心。

晚年钟世藩

重视科研 贡献卓越

    1901年,钟世藩出生于福建厦门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幸好有从事中药生意的五叔父钟广文为他承担全部学费,才得以顺利求学。21岁那年,他在叔父的建议下,选择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学医。1930年,钟世藩完成学业后,便留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儿科医师。1935年7月,钟世藩调任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医院儿科主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随南京中央医院西迁。在西迁过程中,钟世藩任长沙临时中央医院儿科主任、内科副主任,兼任湘雅医学院儿科教授。1938年9月,长沙临时中央医院迁至贵阳,他升任中央医院贵阳分院院长、内科副主任。1946年7月,中央医院贵阳分院迁至广州,改称广州中央医院(今广东Letou人民医院)。钟世藩出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儿科主任,兼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柔济医院儿科主任,并开始定期组织小规模儿科学术交流活动,为广东Letou儿科学术交流的肇始。     

    1948年11月,钟世藩任广州中央医院(今广东Letou人民医院)院长时签署的卫生事业人员任用资历表(部分)。 中国第二历史馆藏
    钟世藩虽一直从事儿科工作,但也是一位病毒学家,特别是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医师期间,他曾研究肺炎球菌的快速分型鉴定,发现用加有特异型肺炎球菌抗血清的琼脂平板培养肺炎球菌时,在相同血清型别的菌落周围会形成沉淀环,提示细菌繁殖受到抑制。钟世藩认为这是一种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该鉴定方法既缩短了检测时间,又提高了可靠性。

    1944年11月,钟世藩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资助前往美国进修1年。在美国进修时,他参加了辛辛那提医学院儿科研究所的病毒学研究。研究期间,钟世藩发现细菌保护病毒活力的现象,是在细菌活跃繁殖状态下产生的。基于这一发现,他撰写了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权威性的传染病杂志上。该论文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儿科研究院院长魏茨评价为一篇卓越的论文,同时还得到美国著名病毒学家赛宾和豪威的赞赏。

    20世纪50年代,钟世藩在中国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他从日本用小白鼠脑内接种乙型脑炎病毒(以下简称“乙脑病毒”)分离成功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开始饲养小白鼠。钟世藩让钟南山做饲养员,摸索给胎鼠接种乙脑病毒的技术。经过多次实践,最终证实乙脑病毒可在胎鼠体内大量繁殖,理论上支持胎鼠可作为乙脑病毒分离的实验动物。钟世藩将实验结果写成论文《试探用小白鼠作为分离病毒的动物》,发表在1958年的《中山医学院年报》上。1959年,他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指导学生们继续开展病毒学研究工作。其中,研究生沈皆平分别取接种乙脑病毒胎鼠的头和躯干做了半数致死量滴定,证明整个胚胎组织都能很好地支持乙脑病毒的生长繁殖。

    现在,病毒学已发展成为分支众多的大学科。钟世藩对病毒性疾病在病原学诊断方法上的探索和开拓,为后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相长 春风化雨

    在致力科研工作的同时,钟世藩也不忘身为导师的职责,对学生及青年医生要求严格。他教导学生们说:“那些真正献身于科学的人,对待科学研究工作是不会计较时间、条件和报酬的。”

1930年,钟世藩(右二)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时与老师及同学的合影。

    钟世藩告诫学生们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病历的质量,因为看一个医生所写的病历,就大致可以看出其临床思维和学识水平。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学生们从小事做起,如饲养和观察实验动物,清洗试管仪器等等,从点滴处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科研态度和职业操守。

    钟世藩常说:“因为检验科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了解远不如病患的主治医生那么清楚,所以最好自己动手,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他要求住院医生及实习医生动手做一些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实验。例如,怀疑病人患有阿米巴痢疾,就取大便寻找阿米巴原虫;怀疑病人患有结核性脑膜炎,就用脑脊液涂片找抗酸杆菌。

    钟世藩既是严师,也是“慈父”。他的一名学生曾被分配到海南岛边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从而心灰意冷。得知情况后,钟世藩立刻订了一份英文的北美儿科临床杂志送给这位学生,并鼓励他要好好学习、踏实工作。这位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也重新振作起来,最终成为当地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大夫。

    在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中,钟世藩担任过数家医院的儿科主任及医学院的儿科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儿科专业人才。同时在他的主持和领导下,还将协和医院的“大查房”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带到华南地区,建立起系统正规的儿科医、教、研体系。

严谨诊疗 著书授业

    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临床医疗,钟世藩把在科研中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贯穿于临床诊疗。让钟南山印象深刻的是,他父亲责任心很强,从不轻易下诊断,且临床用药非常简单。钟世藩对抗生素的使用非常谨慎,只有病情确实需要时才开处方。对于疑难病例,他会做细致的检查,并结合X光片或血液涂片等检查结果,然后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钟世藩学识渊博,勤奋好学,跟随他查房的医生都很佩服。在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中,钟世藩怀疑患者得了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便叫人拿来他曾看过的一本儿科学教科书进行查对,并指出这个病在第几页可以找到。可见,他是一位博闻强记的医者。

    钟世藩还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习惯。他会把讨论过的疑难病例都记录在一个方便携带的小本上,这样便于后期询问主治医生,跟踪治疗结果。对于不幸死去的患者,钟世藩要求医生要一直追踪到病理解剖报告。他常说,无论多么高明的临床医生,在病理解剖医师面前也要低头。这种精神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在钟世藩的支持和影响下,中山医学院的儿科从1950年起就开展了病亡新生儿尸体解剖项目,一直持续至今,对新生儿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钟世藩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对医学著作的编写过程中。他在负责编写医学百科全书儿科分卷的条目时,反复衡量了词条各部分的比例,从内容上精炼了很多。最终,钟世藩撰写的部分得到编辑组的好评。

    在古稀之年钟世藩为了提高我国儿科的诊断水平,也为了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留给后人,决定编写《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在编写后期,他眼球辐辏功能严重失调,视力明显减退,伏案时几乎整个身子都贴在桌面上,非常吃力。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钟世藩仍坚持写作,每天带上放大镜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核对和充实著作内容,一丝不苟。遇到实在无法看清的外文字母,他就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帮助辨认。就这样,钟世藩以惊人的毅力在1979年完成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这本书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性很强,特别是对基层医院的儿科医生。当时,在无特殊器械检查的条件下,基层医院的儿科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再结合该书可以快速查找到相关疾病,从而使病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深明大义 心怀家国

    钟世藩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医术高超的专家学者,更是一位深明大义、心怀家国的爱国知识分子。

钟世藩夫妇与幼时的钟南山兄妹合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卫生署长亲自前往广州,命令时任广州中央医院(今广东Letou人民医院)院长的钟世藩,携全家及医院的13万美元撤往台湾。但钟世藩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早已深恶痛绝,他便拒绝了卫生署的命令,毅然留在广州。广州解放后,钟世藩把医院的全部款项悉数移交给了军管会。时至今日,广东Letou人民医院的室里仍然保存着钟世藩向军管会移交财产时留下的清册。在这本长达410页的移交清册里,记录了他移交的全部内容,包括文书、信件、图书以及房屋、药品、医疗器材等等。这份珍贵的,见证了钟世藩的拳拳报国之情。

    1953年院系调整后,钟世藩担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负责所有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5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为国家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东西,那他算没白活。”这是钟世藩留给钟南山的一句话。简单而朴素,却是钟氏一家两代人对医学、对祖国的情怀与担当。

    原载于《中国报》2020年5月8日 总第352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