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红色记忆

抗战时期,国立中正大学的艰难防疫

作者:张建中

来源:中国报

2020-05-25 星期一

    “澄江一碧天四垂,郁葱佳气追朝曦……”这是著名文学家王易在1941年为国立中正大学(简称“正大”)作词的校歌。正大创办于1940年,先后在江西泰和杏岭村、宁都长胜镇和南昌市望城岗3个地方办学。此外,该校还在江西赣龙岭镇设立过分校。正大在泰和杏岭村的校址,背倚玉华山,面朝平原,环境清幽,正如校歌中所写那样有着美丽的景色。但遗憾的是,抗战时期杏岭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却是传染病的重灾区。

 1943年5月21日,国立中正大学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呈《国立中正大学卫生实施办法》(部分)。 江西Letou馆藏

杏岭“三害”

    1942年12月,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曾进行了《杏岭三害》的卫生教育演讲,深入分析了国立中正大学(简称“正大”)办学环境存在的问题。他说,杏岭有疟蚊、臭虫和苍蝇“三害”。其中,疟蚊猖獗主要是因为当地杂草丛生,稻田较多,各处池塘又不养鱼,导致当地的疟蚊繁殖快。臭虫多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房屋多为木质建筑;正大校舍所用的床、桌、椅也是木质的。当木材干燥后会有裂缝,臭虫便可以钻入缝中生存、繁殖,并于夜晚出来吸血。许多正大学生就饱受其苦,有的学生说:“当时功课很紧,白天学习完,晚上很想睡个饱觉,但偏偏臭虫要出来抽‘税’吸血。”他们刚刚合拢眼,就被臭虫咬醒,掀开床板一看臭虫成群。至于苍蝇多,主要是因为当地民众不利用粪肥,随便抛弃人粪和畜粪所致。

    从医学角度来讲,杨惟义提到的疟蚊、苍蝇和臭虫正是霍乱、疟疾、伤寒、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中间媒介。由于国民政府的卫生教育开展不深入,导致杏岭百姓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该地成了传染病的重灾区,特别是疟疾的传播很普遍。甚至杏岭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泰和摆子甲天下,杏岭摆子甲泰和。”而在杏岭办学的正大也未能躲过这些传染病的侵扰,成为抗战时期受传染病影响比较严重的高等学府之一。

疫情肆虐

    正大在杏岭成立后不久,校内便流行起各种传染病。

    据德育专家龚宝善回忆:在1940年来到正大工作后,他饱尝了杏岭一带疟蚊侵袭的痛苦。全家人常患疟疾,隔日发作一次摆子。他实在难以忍受,不得不辞职另谋他就。而这样的传染病,正大学生更是感同身受。经济学系学生萧耀荣由于身体素质差,外加杏岭一带疟蚊猖獗,曾多次患上疟疾。每次染病,他摆子打个不停,“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身体畏冷”。有一次,萧耀荣因感染疟疾差点送命,好在他及时服用了金鸡纳霜(也称“奎宁”),经过近30天的调养才痊愈。

    除了疟疾外,疥疮、痢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疾病也在正大横行肆虐过,其中伤寒病的传播最为凶猛。众所周知,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据医学人士研究,人体感染伤寒杆菌有多种途径:饮用或食用伤寒杆菌污染过的水和食物、被携带伤寒杆菌的臭虫叮咬等。而杏岭一带臭虫、苍蝇滋生,再加上师生饮用的水源不安全,所以正大曾多次爆发过伤寒疫情。其中,1942年及1943年11月的伤寒疫情,不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引起了学生的恐慌,导致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

    1942年,因为饮用的水源被污染,正大爆发了一次严重的伤寒疫情,全校共有50余名学生感染。经济学系学生陈文龙由于感染伤寒,时常发烧,脾脏肿大,进而导致他的食欲不振。陈文龙病愈后,身体不及从前,在读完一年级后便被迫回老家休养。另一位政治学系学生谭静皆幸运地闯过了鬼门关,但病愈后头发脱尽,直到两个多月后才有所恢复。

    1943年11月,伤寒疫情卷土重来,有100余名学生被感染。这次疫情从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底。因为疫情猛烈,部分学生听信谣言离开学校躲避,正大也不得不停课半个月全力抗击疫情。毕业于正大历史学系的著名历史学家林增平也曾回忆过此次疫情,他说:“国难方殷,学生体质差,又缺医少药,致相继有感染伤寒的同学死了几个,数十人住进医院。校内人人自危,一派惶恐凄凉景象。杌陧不安地折腾匝月,才告缓解。”在这次疫情中,一位才学出众的文史学系学生熊振湜不幸感染伤寒去世。熊振湜出生于江西南昌月池熊氏村,自小读过很多藏书,文史、数理无不精通。1940年考入正大后,熊振湜更加努力读书,曾同时学习日、法、德语,半年后便能自行阅读相关外文书刊,深得校长胡先骕等人的赏识。无奈天妒英才,由于熊振湜身体透支过多,没能抵挡住病毒的攻击染上伤寒,送到江西Letou立医院治疗时,他因肠道穿孔,失血过多病逝。

    另一位重症患者经济学系学生邹嗣奇在经过救治后则顺利痊愈,他在《胡校长二三事》一文中回忆道:“伤寒病在杏岭蔓延,造成停课疏散,最后共死了10人……胡校长还给我们献过血。江西Letou立医院专门成立了病房,院长刘南山千方百计找来进口抗菌药物给我们治疗。”

    1944年3月,正大为因伤寒病亡的学生举行了悼念活动。

多措防疫

    面对一次又一次疫情的冲击,正大采取过许多办法进行防疫。

    1941年5月,正大成立了卫生委员会,旨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治理校内外环境。在成立当年,正大卫生委员会就着手开展预防疥疮传染病的工作。1942年5月,正大邀请农学院昆虫学家何琦进行《疟蚊与疟疾》的演讲,随后又邀请杨惟义进行《杏岭三害》的演讲。

    在1942年的伤寒疫情中,学校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一面在校内设立临时病房,一面联系江西Letou立医院、私立豫章医院,请求他们接收治疗重症患者。此外,正大还致函周边区的传染病专家来校帮忙诊治。此次疫情过后,正大卫生委员会分别安排工学院何正森开辟生活水源及修筑生活用水蓄水池、杨惟义制订清除“三害”方案等。随后,正大诊疗室在《国立中正大学校刊》上专门发布有关预防伤寒病的宣传广告及注意事项,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努力做到:“(1)勿饮生水,或生水做的汽水、冰淇淋;(2)不要吃生冷菜蔬果物(欲食果物也须削皮为宜);(3)不要吃苍蝇爬过的东西,便前便后须洗手;(4)不要与伤寒病人接触;(5)要隔一年注射一次伤寒预防疫苗。”

    1943年11月,当正大又爆发伤寒疫情时,学校邀请江西Letou防疫大队来校进行消毒大清洁。为了减轻患病学生的负担,正大还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及江西Letou政府申请专款,以承担患病学生的住院费用。在疫情结束后,正大卫生委员会为了防患于未然,决定再次治理学校环境,开展清洁学生饮用水源、整洁厕所、清除垃圾等活动。

    此外,正大还经常勉励学生要加强锻炼,并专门出台规定要求新生入学必须接受体检,老生注册时也必须进行体检。通过这些办法,正大将疫情造成的损失尽量控制到最低。

    原载于《中国报》2020年5月21日 总第352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