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人物纵横

刘曼卿与边疆女子教育

作者:张秋妹

来源:中国报

2021-03-17 星期三

    1937年1月,商务印书馆发行了刘曼卿的《边疆教育》一书,她在书中写道:“为巩固民族的基础充实国防的力量起见,必须谋边疆妇女教育大众化,以解除大多数妇女的痛苦……务求教育的效力达到整个的妇女界,使受教育的妇女都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国家的需要,图谋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本著作为后世研究边疆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张曼卿是何许人也?她又有着哪些“传奇”经历呢?

请缨任汉藏两地使者

    1906年,刘曼卿出生在拉萨,其父刘华轩曾任清朝驻藏大臣秘书,母亲是藏族人。刘华轩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1914年将刘曼卿送进拉萨的一所汉藏文学校学习,开启了她的求学之路。

    1915年,拉萨当地发生动乱,刘华轩就带着一家人辗转迁居至印度大吉岭,以开食品店为生。到印度后,刘华轩并没因在异国他乡谋生艰难就中止刘曼卿的学习,而是把女儿送到了当地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和印度语。

    1918年,12岁的刘曼卿随家人返回祖国,定居北平。安顿下来后,其父又立即把她送入北平市立第一小学读书。刚开始,刘曼卿的汉语并不好,但是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好学和努力,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成为不仅汉语讲得好,而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等生。“聪慧之资,每试辄冠群伦,而活泼敏捷更非内地女子可及”。小学毕业后,她进入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就进入道济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刘曼卿独特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加上其精通汉、藏、英、印等多种语言,为她后来胜任汉、藏两地的使者打下了坚实基础。1928年冬,十三世达赖喇嘛派其驻在山西五台山的堪布罗桑巴桑前去南京谒见国民党首脑蒋介石,但他因不会汉语犯了难。经人推荐,刘曼卿便担当了此行的翻译,一同去了南京。因为表现出色,刘曼卿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文管处的一等书记官。当时,国内军阀混战,西藏地方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联系极为困难,南京国民政府也无力顾及西藏事务,而当时的西藏却被英国垂涎已久。如果要破解英国人对西藏的控制,刘曼卿认为最好能派政府代表前往西藏,了解当地政府对中央的态度,传递政府对西藏的关切,从而打破英国人的阴谋。经过慎重考虑,刘曼卿主动请缨,提出前往康藏地区了解情况,并会将所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汇编成册供国民政府参考。而她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深入了解藏区妇女的生存现状和受教育情况,为那里的妇女解放作出自己的努力,她在呈文中写道:“旨在回归西藏,提倡改良康藏女界生活,以期渐次促进于文明。”

    1929年8月,刘曼卿持蒋介石的书信前往西藏。1930年2月,她历尽艰辛抵达拉萨。之后,刘曼卿与十三世达赖喇嘛见面交谈,表明了国民党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态度,十三世达赖喇嘛也表明了“吾所最希求者即中国之真正和平统一”的政治态度。刘曼卿的此次西藏之行,维护了西藏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正常关系,维护了国家统一。8月,她完成使命回到南京,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

倡改良康藏女界生活

    作为一名出生在西藏的女性,刘曼卿在出行前就有了“改良康藏女界生活”的想法。在此次行程中,她对西藏女性的观察非常细致,这在她的赴藏实录《康藏轺征》一书中就对西藏女性的各阶层地位进行了分析,并描述了西藏各阶层妇女的不同生活状态:“贵族内眷亦拘束,待人接物,就坐起立也有定制。”有的贵族太太留学外国,受过良好的教育,“席间尝以英吉利语相谑”;大官夫人则“权势甚煊赫,可以辟室应客,可以许人职位,可以处决一切财产,钻营者多出其门”;平民妇女在街上遇到贵族时,叫唱歌就唱歌,叫跳舞就跳舞,“在命者认为当然,受命者亦不当一回事”,而西藏最下等的女性则是歌女,兼营娼妓业,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这些都被刘曼卿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在《外人眼中之西藏妇女》一章中,刘曼卿这样记述:“西藏没有女学校,少数宗教式的教育,招收教徒,也不是专为女子而设,所以不识字的女子占最多数。假使有能够写信算账的,就算凤毛麟角了。”在这本书中,她还写道:“至于教育那是更加的不公平,藏民的文化在寺院里,在经典上,喇嘛是属于男人的专业,女人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由于男子大多都从事宗教活动,家庭生活的维持主要由妇女来承担,各种苦力活,如木匠、石匠等也由妇女来做。普通的西藏妇女一生从事农耕、畜牧,终日劳作,极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刘曼卿还在书中推测“百分之九十以上妇女未受教育”。

    对于边疆妇女的医药卫生状况,刘曼卿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感叹道:“初生之子不入水,均以油涂之,就火使干,甚为不洁。”关于对西藏的医术,她写道:“西藏医术断不能以幼稚视之,但其中多带宗教性,每药必咒之使灵,或供于神龛中。”最后,她心情沉重地写道:“边疆妇女被旧习惯所熏染,并为宗教束缚”。

著书说边疆女子教育

1937年1月,刘曼卿所著的《边疆教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刘曼卿成为沟通西藏和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特使。对于教育改变人生的重要性,她比其他人感受更深。一路上,刘曼卿看到许多边疆女子由于没有受过教育而被困于生活中,因此她推己及人,写下了《边疆教育》一书,并满含深情地专门对边疆女子教育的目标、设施、方法一一作了表述。

    刘曼卿在《边疆教育》自序中写道:“这本书既不是谈理论的教育哲学,更不是研究教育方法的教学法,乃是一种教育调查报告……这本书重要的目的,就在提示边疆问题的严重性,其最大的根源,乃在教育的病态过深。”1937年1月,《边疆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这是中国民族教育学的早期著作之一,其中汇集了刘曼卿深入边疆考察研究的大量史料。该书共分上、中、下三篇,共22章,上篇主要讨论了边疆教育的概念、对象和范围;中篇从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自身、开发边疆等方面论述了教育的意义;下篇则书写了边疆教育的特点。出于对西藏女性的深切关爱,刘曼卿还专门写了《女子教育》一章,阐述了她希望通过语文教育,解除边疆女子的文盲枷锁,使她们走出蒙昧;组建完美的家庭,树立完美的母亲形象,最终实现男女平等的充满真美善的社会。

    此外,刘曼卿还在《边疆教育》中提出了她理想中的女子教育模式,即开办各种女子职业学校。其中,她特别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农牧区的妇女多有“生病乱投药石,或迷信神符”的现象,所以,她提出应在农村设立健康生活指导所,培养边疆女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为她们建立体育设施,使她们有锻炼身体的场地和机会。在书中,她甚至还体贴地提出“女教师的生产期,应给六星期产假”的建议。

    刘曼卿从西藏回到南京后,社会各界的反响很大。她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并利用各种场合宣传西藏女子教育的现状,激起了人们对西藏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的极大热情。1942年,刘曼卿因再次往返西藏宣传抗日活动,奔波劳累病逝,年仅36岁。

    文中所示资料为中国第二历史馆藏

    原载于《中国报》2021年3月12日 总第3651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