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珍档秘闻

紫禁城里的“梨园音韵”

作者:邵 陵

来源:

2021-03-17 星期三

    在清代后宫的日常生活中,看戏可以说是最流行和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从宁寿宫的畅音阁到重华宫的漱芳斋,处处都有着各种大小不一的戏台;从顺治帝到慈禧皇太后,也时时流传着他们与戏曲千丝万缕的各种逸闻;而从昆曲、弋腔再到乱弹、皮黄,不同种类的戏曲皆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偌大的皇宫里轮番上演着……

盛世与戏台

故宫畅音阁 紫来 摄

    “康乾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乾隆帝在位期间,紫禁城里大兴土木、扩建宫殿,掀起了修建戏台的高潮。其中,不少戏台沿用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之后,并一直留存至今。

    在这些戏台中,最为壮观的是宁寿宫的畅音阁大戏台。宁寿宫位于紫禁城东北方向的内外东路,该区域原本是用于太后、太妃们养老的地方,康熙帝在位时便在此修建宁寿宫以供皇太后居住。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帝在扩建宁寿宫的基础上,修建了畅音阁大戏台。这座大型戏台位于宁寿宫东路,坐南朝北,通高20.71米,卷棚歇山式顶,从上至下共分三层,分别称为“福”“禄”“寿”三台,而在寿台之下还有一层,有楼梯连接,设有水井。演出时,寿台是主要的舞台,可以通过辘轳将水井里的水运转上来,形成流水等效果,而福台、寿台在许多仙侠类戏曲中则可以作为“天庭”来使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立体舞台。畅音阁大戏台不仅空间大,每一层有约200平方米左右,而且在戏台后部设有扮戏楼、仙楼等,以供演员和存放道具使用。那么,皇帝、后妃与大臣们坐在戏台对面的阅是楼及两侧的长廊观看演出时,在当年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他们能听清楚演员们的唱词吗?原来,在修建畅音阁大戏台时,工匠们就巧妙地利用了戏台的水井和藻井等产生共振效果,加上畅音阁与阅是楼通过长廊相连,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声音的传播效果,即便相隔十几米,皇帝在阅是楼上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除了畅音阁这样的大型戏台外,紫禁城里还有不少中型戏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漱芳斋戏台了。提到漱芳斋,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恐怕是《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居住的地方,殊不知,这里还有一座辈分极高的戏台呢。淑芳斋里的这座戏台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是紫禁城现存戏台中修建最早的,共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阁楼,约一人高,四面封闭,用于放置砌末,下层台口面阔三间,明间宽近5米,戏台后为扮戏楼,用于备场。与畅音阁大戏台类似,漱芳斋戏台通过左右两道长廊与对面的看戏大殿相连,确保了戏台上的声音可以顺利传到对面。

    在漱芳斋内,还有一座极为小巧精致的戏台——“风雅存”小戏台,该戏台仅有一层,因此只能演出一些短小的曲目,就是这么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戏台,却能得到乾隆帝亲笔书写“风雅存”三字,悬挂在台上,可见其地位不低。而类似的小戏台在紫禁城中还有不少,如在宁寿宫的倦勤斋室内戏台、养心殿小戏台等,可见观看戏曲在紫禁城里的流行程度。

剧种与曲目

    有了好戏台,那么都有哪些剧目比较受欢迎、上演次数较多呢?顺治帝定都北京后,便将民间流行的杂戏引进宫中表演,并广为搜罗各种戏曲戏本。曾有大臣献上《离骚乐府》,顺治帝看后十分喜欢,便令梨园子弟为其“播之管弦,为宫中雅乐,以为清平调”。康熙朝时,宫中最为流行昆、弋二腔,集中了当时的名家。之后,昆、弋两个剧种由于过于典雅等原因,逐渐被新兴的剧种所取代。咸丰、同治二朝时,乱弹兴起,至光绪朝时又被西皮、二黄替代,而随着汉、徽进京合流,京剧成为最新的流行剧种,备受皇家喜爱。

    在曲目方面,康熙帝曾经专门指定了《目连戏》《长生殿》等曲目名段作为演出内容。不仅如此,他还特意要求对原有的戏本进行甄选与修订,曾下旨称“(《西游记》)原有两三本甚是俗气……皆系各旧本内套的曲子,也不甚好”,因此组织专人进行修订,最后改出10本,成为当时宫中演出《西游记》的主要剧本。而除《西游记》外,清宫里演出较多的戏曲还有根据《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改编的剧目。根据升平署的记载,“三国戏”的演出戏本有30余种,主要涉及忠义、勇武、权谋、战略等方面,演出曲目从早期的昆、弋二腔,到咸丰、同治时期兴起的乱弹,直到光绪朝时的皮黄。其中,比较著名的剧本有以刘、关、张三兄弟为主题的《古城相会》《夜看春秋》《单刀赴会》等10余种,以及《貂蝉拜月》《三气周瑜》等。当然,“水浒戏”的剧本数量也不在少数,如演出最多的京剧“水浒戏”有《翠屏山》《乌龙院》《时迁偷鸡》等。此外,根据皇帝和后妃们的喜好与需要,还有专门写成的《忠义璇图》《劝善金科》《封神天榜》等剧本。

    宫中的戏曲演出,除了逢帝后寿诞等特殊日子的演出外,平时也会应皇帝、后妃们要求而钦点演出。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演出名目,那便是自乾隆朝开始逐渐形成的节令戏。所谓的节令戏,是指在中国传统的节日、节气以及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如元旦、立春、七夕、中秋、重阳等,安排相应的戏曲演出,如果因为事情耽误了,还需要“补戏”。不同的节令演出的剧目、时间等皆不相同,若是元旦演戏,多演出《喜朝五位》《开筵称庆》等喜剧作为宴戏,从凌晨一直延续到晚上。而七夕节讲求“乞巧”,早上多为祭祀献戏,多演出《仕女乞巧》等剧目,之后再演出观赏戏,供帝后们观赏。清代宫中的戏曲演出曲目繁多,一年下来的演出次数约在百场以上。

皇家与名角

    清朝皇帝与后妃们对于戏曲的喜好与迷恋,自然是上行下效,不仅引起了大臣们的纷纷效仿与进献戏班等,更是在民间掀起了一股戏曲热潮。到了光绪朝,不少名角被引入宫中,成为帝后们追捧的对象。而要说到帝后中对看戏最为狂热的戏迷,就不能不提到慈禧太后了。

    慈禧太后对看戏十分着迷,每每遇到盛大节日,总是要前往畅音阁等处看几出大戏,并且要求皇帝、后妃、命妇以及王公大臣们作陪,一看往往就是一整天。即便是寻常的日子,她兴致一起,也是随时要看戏的,为此,宁寿宫的太监们特意组成了“普天同庆科班”,以便随时侍候。时间久了,慈禧太后也会出现“审美疲劳”,于是便又颁下懿旨,从民间招来下班进宫演出。这样一来,整个京城梨园中有名的戏班纷纷应诏入宫演出,如“四喜班”“同春班”“同庆班”等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其中有不少戏班曾多次进宫演出。慈禧太后不仅自己喜欢看,还要求陪同看戏的人也打起精神,跟自己一起叫好,到了饭点,她会赏赐些包子、寿桃等给大家吃,一直等到自己过足了戏瘾才放陪同者离开。

    为了保证戏曲演出的效果,慈禧太后可谓不遗余力。光绪十年(1884),恰逢她五十大寿,从十月初八日到十六日,在畅音阁和长春宫戏台同时连续演出了9天的大戏,每天都长达八九个小时,仅畅音阁和长春宫的演出道具、服装等就花掉了白银11万两。到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更是拿出了全部筹办经费的五分之一用于戏曲演出,仅在颐和园的福、禄、寿三台戏的服装、道具、行头上就花费了50余万两银,可见她在观赏戏曲演出方面花费之巨。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五日,慈禧太后赏戏班银单(部分)。 中国第一历史馆藏

    慈禧太后喜欢看戏,自然也有自己喜欢的名角,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谭鑫培。谭鑫培当时被称为“伶界大王”“菊部尚书”“谭贝勒”等,慈禧太后对于谭鑫培的这些称号丝毫不以为逆,反而认为十分符合其在戏曲界的地位,每逢演出必大加赏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五日,各戏班进宫演出,当天慈禧太后便赏银1501两,其中谭鑫培独得60两,其他如陈德霖、孙怡云、杨得福、杨小楼等名角也各得赏银50两,就连负责道具、彩匣的人也分别被赏赐了3两到6两不等。

    慈禧太后对戏曲的喜好影响深远,就连清朝灭亡后,在紫禁城里深居简出的太妃们和逊帝溥仪也不例外。1922年初,溥仪迎娶婉容时便在宫中连续唱了3天大戏,其中请来了富连成戏班以及盖叫天、郝寿臣、尚小云等当时的名角。转年后恰逢瑾太妃的寿辰,内务府便计划请梅兰芳进宫唱戏,梅兰芳当时正忙于救灾捐献义演,非常繁忙,但鉴于内务府诚意十足,多番恳请,还是答应了进宫演出。这次进宫是在漱芳斋演出,梅兰芳出演了《游园惊梦》和《霸王别姬》两出戏,另一位京剧大家马连良和茹富兰出演了《借赵云》,都获得了瑾太妃等人的连番叫好。1924年,逊帝溥仪等一干人等被赶出了紫禁城,而梅兰芳、马连良等人的这次入宫演出,最终成为紫禁城里的余音绝响……

    原载于《中国报》2021年3月12日 总第3651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