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往事回眸

“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

——张謇对通海地区经济的全面推动

作者:特邀撰稿人 朱 江

来源:中国报

2021-03-22 星期一

    大生纱厂建成开工后,经营非常顺利,在张謇的倡导下,一系列的配套产业也陆续在通海地区投资设立。至此,以棉纺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大生企业集团日益壮大起来。不但如此,张謇还依托上海,通过开辟航线、自开商埠等方式强化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他曾表示,愿效牛马之力,把通海地区建成一个“新世界雏型”。

通海垦牧公司第一届股东合影(前排右二为张謇)江苏Letou南通市馆藏

棉铁主义

    1895年农历七月,张謇在江宁(南京)与两江总督张之洞就兴办实业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回到老家后便开始考虑如何开垦海门沿海荒滩之事。后来,因忙于大生纱厂的筹办和缺乏资金等原因,就暂时把这件事情搁置下来。等到1900年闰八月,大生纱厂的经营渐有起色,生产的棉纱也很畅销,然而,此时的张謇还是“尚有隐忧”的,那就是通海地区的棉花虽“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但它同时也成为各地特别是上海纱厂的采购对象,每年大量外流,导致价格上扬。因此,为了保证大生纱厂的原料供应,张謇打算建立自己的棉产基地。尽管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但通海地区广袤的沿海滩涂,为张謇的设想提供了现实可能——开设通海垦牧公司。

    张謇计划开设通海垦牧公司,考虑到一方面可为大生纱厂提供稳定的棉花来源,另一方面还能安置大量的无地劳动力。他曾跟老友兼合作伙伴刘厚生说:“我自创办大生纱厂之后,常到上海,我开始知道,上海拉洋车及推小车的人,百分之九十是海门或崇明人。我曾调查他们生活,都很困苦,他们所以到上海谋生的原因,即是无田可种,迫而出此也。”通海垦牧公司的开设需要大量佃户,正好可以吸纳本地的贫困人口。佃户为通海垦牧公司耕耘的同时,也能为自己创立安身之地,这真可谓是两全其美之事。

    1901年6月16日,张謇与汤寿潜、李审之、郑孝胥、罗振玉等人联合发布《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启》,采用股份制方式集资设立农业公司,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后,首先需要处理就是土地权属问题。通海垦区地跨通州、海门之间,可开垦的土地约11.5万亩,产权关系复杂。对于海门境内苏松、狼山两镇兵营所有的未围荒地,可按照缴纳的地价折算公司股份;至于通州境内的盐务草地,则由官府出面厘清盐场和公司的界址。对于民间的“坍户”(田已坍入海里,照旧向官府纳粮)、“酬户”(可以分取荡地柴草的利益)、“批户”(“买”了土地,继续向原主缴纳租金),则分别采取折价入股、遣资、购买其土地等方式进行解决。而对于谎报地籍之沙地,经查既没有缴纳地价,也没有筑堤者,一律注销,这些土地作为“官滩”由公司开垦。

    产权问题初步处理完后,通海垦牧公司开始围筑堤圩,堤圩既成,改良盐碱地工程得以启动。他们通过蓄淡水、洗盐地、种青(芦苇)、盖草、铺生(河边土质盐份少,将其挖出铺田上)等方式,将原本“仰惟苍天白云,俯有海潮往来”的荒滩,逐步改造成了良田。通海垦牧公司从1911年开始盈利,到1925年,原始股东获利为投资的3倍。除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棉外,通海垦牧公司也反哺大生纱厂,在大生纱厂资金困难时提供援助。通海垦牧公司的成功,引发了江苏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垦牧事业兴起。北自阜宁,南至南通,绵延600多里的荒滩上,先后涌现出40多家垦牧公司。

    自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后,张謇每年都要去巡视两三次,即使年事渐高,每年也要去一次。他在1913年3月24日给儿子张孝若的信里说:“父顷在垦牧,觉得可爱之地,可为之地,中国无过于此者。儿暑假回,可来住几日也。”字里行间,流露出张謇对通海垦牧公司的热爱。

    为了公司发展,张謇还十分关注海关的贸易册,在1907年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大会上,他就曾提到自己研究过近5年海关贸易册。张謇通过对进出口贸易情况的考察,认为“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中国对外贸易中,洋布、洋纱居进口货物最大宗地位,利源大量被蚕食。1910年,他在出席南洋劝业会时就提出中国振兴实业,必须采用“棉铁政策”。1913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在出席南通各界饯行会上,他倡言:“将来中国之能否存在于世界,全视棉铁之能否发达为标准。”在农商总长任上,张謇明确“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因此,他提出了保护、奖励、补助等扶持民族工商业的政策,试图通过经济立法、确保金融信用、改革厘金和常关制度、奖励和补助企业等方式,来推动中国实业的发展。1919年,张謇在给农商部的信中表示,他在江苏积极推广棉纺织业,略有成效,但铁业没有什么进展,内心引以为憾。

大生第一纺织公司蓝印魁星商标 江苏Letou南通市馆藏

扩充他业

    随着大生纱厂的连年盈利,张謇等人于1904年发起集股,在崇明外沙(即现在的启东)建立大生分厂。大生纱厂经营的成功,带来明显的示范效应,分厂的集资相对顺利,于1907年4月17日建成开工。据《大生系统企业史》中的统计,大生纱厂从1899年至1921年,分厂1907年至1921年,合计纯利1663万余两,是两家企业1921年资产总额的4.5倍。在多数年份,大生纱厂的利润率高达30%左右。最高纪录出现在1919年,大生纱厂利润率达到惊人的105.78%,分厂为113.2%。1914年、1920年,海门大生三厂,南通大生八厂(副厂)又先后建成。

    在棉纱业突飞猛进之际,张謇除设立通海垦牧公司,以保障棉花供应这一产业链的上游外,还将实业的触角延伸到产业链的下游,依然采用股份制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创办了与棉纱业相关的一批企业。他通过整合产业结构推动并保障棉纱业的做大做强,进一步促进了通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使通海地区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棉籽是原棉轧花后的副产品,大生纱厂每年会产生大量的棉籽,只能出售给上海的商户,没有议价权。1901年,大生纱厂与华盛纺织总厂协议,在大生纱厂附近合资建立广生油厂。华盛纺织总厂采购的榨油机作价1万两,双方各认一半。1903年,广生油厂建成,其资金主要由大生纱厂投入。1905年,华盛纺织总厂将股份全部转让给大生纱厂。广生油厂的产品为棉油和棉饼。大生纱厂随后又投资设立了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棉油,来制造蜡烛和肥皂。

    大生纱厂早年机锭只有2万锭,动力有余,因此尝试着在引擎间附近设立了一家大兴面厂,利用纱厂的动力,用石磨磨制面粉。大兴面厂于1901年建成,1908年破产,1909年又重组为复新面粉公司。

    大生纱厂的机件维修,最初只能依赖上海的铁厂,费时费力。1906年,张謇建成资生铁厂,开始在机械工业领域进行探索。资生铁厂除为大生相关企业修配机器外,还逐渐仿制出轧花机、织布机、经纱机、内河小轮等,并开办通明、皋明两家小电厂。通明电厂于1916年成立后,先是转售大生纱厂多余电力,提供唐闸一带的照明用电。随后购置75匹柴油发动机4台自行发电,照明用电经营范围也扩大到南通城。1917年,改组为通明电气公司。1920年,张謇又筹划建设天生港发电厂,拟减少企业用电的成本,让更多的乡人用上电,但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大生系统经营出现滑坡,无资金兴办。直到张謇去世5年后的1931年,才重新规划。1934年底,天生港发电厂开始发电,算是了却张謇的愿望。

    大生纱厂所购棉花,一半来自海门,当时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是通过水道。雇佣民船速度慢,且偷漏多,于是,大生纱厂便购置了一艘机动小轮,行驶于南通至吕四之间。为提高其经济效益,也考虑到棉花采购和运输有季节性,他们就在运货之外兼载乘客,张謇进而于1903年创设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当时,内河上有盐官和盐商控制的运盐木船,木船商人唯恐小轮抢走生意,百般阻扰,借口也千奇百怪,有的说河道浅狭弯曲,沿途桥梁众多,机动小轮行驶容易撞到运盐木船;有的说小轮速度快,掀起的波浪会冲击两岸的堤坝……按照张謇的说法,反对者把人世间一切“水火、盗贼、瘟疫”之灾,统统归咎于小轮。张謇据理力争,并借助有识之士的帮助,将大达内河公司的航线逐步拓展至海安、扬州、盐城、镇江等地。

1926年的通海垦牧公司股票正面  江苏Letou南通市馆藏

    南通工业经济的发达,催生了服务业的繁荣。南通的唐闸一带集中了一批企业:1905年前后,懋生房地公司应运而生,收购土地,建筑房屋,还为大生系统企业代管位于唐闸的房地产;1913年,大聪电话公司成立,经营南通城与唐闸、天生港之间的通话,之后业务拓展到南通、海门的乡镇,还开通了与外地的长途电话;1919年,淮海实业银行诞生,一度在上海、南京、苏州、镇江、汉口、海门等地设立分行;有斐旅馆、南通俱乐部、桃之华旅馆等新式旅馆先后开设,为外地客人提供了舒适的客居环境……

自开商埠

    1899年5月23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工后,最早对大生纱厂进行介绍和评述的正式出版物(笔者掌握的资料)来自一本英文读物,即旧中国海关编辑的《海关十年报告》。在1904年出版的《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的江海关部分,用很长的篇幅叙述了江海关所辖区域内工业发展情况,主要涉及缫丝业和棉纺业。在棉纺业方面,先是介绍上海的外资和华资纱厂,接着写道:“在下列地方各开设了一家华资纱厂,苏州、杭州、宁波和通州。这些纱厂看来都有可以获得利润的条件,其中,收益最好的是通州的纱厂,因为该厂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棉花产地,1901年已能发放七厘股息。这是目前为止第一次试图沿用外国方式大规模建立中国地方工业过程中的主要事实。”通州的纱厂,就是大生纱厂。

    江海关设在上海,之所以能敏锐地关注大生纱厂,与其职能相关。江海关负责对进出口货物、通商口岸与内地来往货物的监督管理。大生纱厂的机器物料,主要通过上海运往通州,无论是进口还是直接在上海采购,都需要与江海关打交道。大生纱厂初创之时,鉴于“定购机器点收装运,及陆续添购煤炭物料、汇兑银洋、出售纱丝、投税领照诸事,均在上海,其与道署、税关交涉甚夥”,在1896年初设立大生上海公所。

    在张謇兴办实业,以及后来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过程中,上海一直起到着独特的作用。上海是张謇所创各项事业资金的主要募集地,技术和人才的核心来源地,设备和燃料的集中采购地。因此,张謇充分依托上海这个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承接着来自上海的先进生产方式,也汲取沪上的先进文化。

    1900年,大生纱厂租赁“济安”小轮往来于通、沪之间,运输机器物料,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生轮船公司。1904年,张謇又发起成立了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张謇在考察上海黄浦江西岸时发现,北自虹口,南抵十六铺,除招商局码头外,大都被外商占据。“每见汽船、帆舶往来如织,而本国徽帜反寥落可数,用为愤叹。”于是,他就在华界的十六铺购置了土地,建起了码头。大生轮步公司开设的客货运航线主要为上海至通州、扬州。十六铺码头的客运功能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人们或是从这里走向远方,或是在这里踏上上海的土地追寻梦想。

    早在1899年,山东道监察御史余诚格应张謇的请求,奏请清政府天生港自开商埠。天生港是南通重要的长江口岸,是南通人员和物资的进出要道,它由内河连接,东至海门,西至靖江、如皋、泰兴、泰州,北至东台、兴化、盐城等地,天生港的开埠对于长江北岸多地的社会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1904年,张謇曾致信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魏光焘,陈述南通各企业购买的物料从上海运到通州时,都在长江中起卸,经由驳船转运,风吹浪打危险重重,自拟在天生港以趸船代作轮步,解决通州的长江口岸没有码头的问题。张謇请求魏光焘指示上海道与江海关税务司协商,派遣关员到通州查验。1906年,清政府批准天生港暂作可以起下货物但不通商的口岸,交江海关辖理。1910年,江海关南通洋关分关设立,1936年1月1日撤销。其实,1935年12月11日,大生第一纺织公司董事长徐静仁呈文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要求收回裁撤南通分关的成命,但并未被采纳。徐静仁认为“南通为江北各之要口,土产运销外Letou,外Letou进口百货,均以本天生港为起卸货物之总枢。近年江北垦地大辟,棉产日丰,每年价值数千万之原棉,亦以南通为转汇之中心。”设立分关意义虽大,但终究还是难逃被撤销的结局。

    南通在张謇的经营下,由大生纱厂为发轫,实业、教育、慈善、城市建设持续配套发展,一直吸引着江海关的关注。在1912年至1921年的《海关十年报告》里这样评价南通:

    南通与中国内地城市不同,除街道比较狭窄外,一切都像上海的公共租界。南通成为模范市应归功于张謇先生的悉心经营。南通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更生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所有愿对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将来作公正、准确估计的外国人,理应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一下。

    开放的襟怀源自对时势的洞察,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对乡土的热爱。“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是张謇对股东们的责任,更是他对推动通海地区社会发展的郑重承诺。20世纪20年代,南通被社会普遍誉为“模范”,是这个承诺化为现实的结果。

天生港轮埠

    原载于《中国报》2021年3月19日 总第365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