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珍档秘闻

活着的东方文化驿站

——杭州城北部水、公、铁交通网“国运”枢纽小河地区

作者:任 轩

来源:中国报

2021-03-31 星期三

    浙江杭州小河地区历史悠久,自南宋始就和“国家运输”紧密相关。漕运时代,这里是运河七大钞关之北新关所在地,也是钱塘仓所在地,其因河而市,形成了杭城北部唯一有记载的早市。在近代,这里则是浙江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的起讫站和京杭国道的起点站。可以说,小河地区,不仅是杭城北部水、公、铁交通网的“国运”枢纽,江南运河的孤本地,也是活着的东方文化驿站。

漕之咽喉 钞关故地

北新关遗址
 

    1507年春,王阳明被贬谪往贵州,途径杭州北新关。北新关,全称为北新钞关,因明朝政府据北新桥设关命名,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明代京杭运河上有七大钞关,由南而北依次为:北新(杭州)、浒墅(苏州)、扬州、淮安、临清、河西务、崇文门(北京)。在这七大关中,北新关最为复杂,《北新关志》中对此有多番表述。明崇祯主事朱葵在《北新关行署记》中曾说:“第北新之务,与别关迥异。他榷之所司统于关门一泓水,当事者自为政,其额虽盈缩或殊,随其日之所有者即可,列册报命,无烦旬日淹也。北新则否。”明万历年间主政过北新关的荆之琦(员外郎)则有“关控武林以西,距河之尽而隔钱塘江,越杭城三十余里,非临清、淮扬、浒墅,据往来要冲者比”的叙述(雍正《北新关志》卷一),盖因杭州水系众多,水网发达。在全国性的流通网络中,对外有着“上通闽广、江西,下连苏松、两京、辽东、山东、河南、山陕等处”(雍正《北新关志》卷七)又可通海的重要地位,对内则是浙东运河、钱塘江、上塘河、下塘河、小河、苕溪、余杭塘诸水北上或入杭转贸的联结点,乃水陆要冲之地,北新关就成了这张纵横连贯之水网中的榷要之所在。由于这张水网的复杂和特殊,为防止商人绕道私越,北新关在本署之外,又设有“六关七务八口址十城门”,外加五个可随时按需设卡稽查的口子。仅小河一脉,在小河往北与其他水系会通的地方,由南往北就设有“两务(安溪、奉口)三关(板桥关、良畎关、良马关)”,皆为同时征收商税与船料的榷场,可见小河之重要。

    王阳明路过之际,北新关还只征收船料钱。至明正德六年(1511),始兼收商税。而此时,王阳明已回到京城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北新关自明宣德四年(1429)始设,至清同治三年(1864)告终,前后430余年间,一直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素为朝廷所重。只是如今站在小河直街对岸空旷的北新关遗址上,我们很难想象昔日关门重重、舟泊如龙的景象了。小河直街一带,可谓漕运咽喉之处,也因此有了北新关,并因河而兴,因关而盛,成为杭城北部最重要的水运交通驿站,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交通史上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成为后来水陆转运的驿站,以及江墅铁路、京杭国道的起讫点。

康桥晓市 人集货奇

    沿湖墅北路往北,过“小河直街”牌坊,便是康家桥。该桥下有一条断头河,名叫芍兰兜,亦称若兰兜。明清时期,这一带是北新关外十分有名的集市,也是历史上杭城北部运河两岸唯一明确见于典籍的“早市”,即“康桥晓市”之所在。综合有关文献记载推想,康家桥一带应在宋时就有“晓市”存在了。

    “康桥晓市”之所以繁盛且经久不衰,应与当时桥下“兜”状的断头河有关。换言之,康家桥能够形成水陆集市的原因,恰在于其特殊的地理形势。在这里,船只出行可入大运河、西塘河;上岸,可通十里银湖墅;停泊,没有通航之虞,舟船便是商铺。这种优势也意味着,四面八方的商品都可以通过水陆两道便捷地到达此地,既可于水上舟中交易,也可在岸上兜售百货。

    如今,运河西岸湖墅北路尽头横跨余杭塘河的康家桥为1965年改建。然而,它的前身却早在南宋时就出现在了志书里,名称也是康家桥。综合有关志书及从《北新关四境图》之示位分析,康家桥的位置从南宋至今应无变化。因此,“康桥晓市”的旧址大抵是在康家桥两岸,为宋时北关镇范围,明清北新钞关西北沿河一带。至今我们仍能读到描写康桥晓市的诗。例如清人成周助在《北关八咏·康桥晓市》中写道:“市与关相接,康桥向晓时。江澄日渐赤,人集货鲜奇……”

    “康桥晓市”的鼎盛时期,每天天未亮就有杂沓的脚步声、交谈声在康家桥两岸响起,各路货船也会纷纷而至。卖家们沿着桥两岸一字排开,有地摊,也有店铺,而有的则直接在船上交易,稀奇杂货,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康桥晓市”上的酒肆,不仅白天营业,晚上也有不打烊的。王炯在《康桥晓市》里就写到了有人在酒肆里泡到天亮才离开的情景:“侵晓旗亭聚,风烟几岁华。当垆买笑客,问渡趁虚家。”“康桥晓市”的繁盛,反映了当时杭州城乡市场网络体系规模已趋成熟。

航泊三水 竹木骈集

    明清时的“兜”状断头河,即若兰兜于何时向西延长成为余杭塘河已无从知晓,但在1931年的地图上就已经可以看到这条河通到了余杭。另据《拱墅区地名新志》中记载:“该河原来很小,于1959年进行了开挖。”如今,这条河不仅有货船往来,还有杭州水上巴士2号航线(从武林门码头到西溪五常港)穿行其间。站在康家桥上东望,正对面隔着运河的地方即为复建后的北新关遗址。在康家桥东北侧,会安桥与其紧挨着,桥下便是小河,小河直街正是沿着这条河的两岸铺开。因此,这个地方的水面有一个名字,叫“航泊三水”,意即此地是京杭运河、余杭塘河、小河(西塘河)三水交汇之处。在小河直街东临运河的陆地上有这样一组情景雕塑:一台锈迹斑斑的老吊机,两位当代工人正搬运油桶,四位清朝埠夫合挑着一根大木料。雕塑所在地,便是以前杭州内河航运的小河码头,承载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记忆。雕塑近旁的绿地上,矗立着刻有“航泊三水”的大石一块。

    小河之所以被称为“小河”,难道仅是因为与运河相比,河道较狭之故?其实,除了因南宋淳祐年间疏浚事而被称为两路新开河之一外,还有三条历史信息可供当代人理解这条河的历史。一是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中所载:“官塘河,在北新关外,亦曰下塘河。分运河水西北流,经府西北二十五里之板桥关,至府西北四十五里为奉口河,合苕溪水,入湖州府德清界。”二是清代齐召南《水道提纲》中所载:“杭州府治钱塘北境之武林驿西,与运河通,折西北流经北新关,而西北流曰小山河,凡七十里与安溪会。”三是民国《杭州府志》卷五十四引王凤生《仁和水道图说》:“(下塘河)有余杭塘水西来会之,又至北新关桥,有奉口陡门,迄会安桥,受苕溪瓶窑之水而来,为宦塘河。”如此说来,新开河、官塘河、小山河、宦塘河,或许都曾是今日小河之史上旧名。

    现在的会安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也是小河驿的一个亮点,很多人喜欢来这里拍照。会安桥下的小河,1187年就已经通航,但当时这里是否有桥梁,没有确证。

    “北关八咏”中除了“康桥晓市”,另外七个分别为:“地部开司”“芳林即景”“化度绀园”“明真琳馆”“龙舌清流”“北新泛鹢”“南石垂虹”。“地部开司”讲的是在北新桥设关收税;“芳林即景”是因为此地当时属于芳林乡;“化度绀园”所指为大觉禅院;“明真琳馆”所指为明真宫;“北新泛鹢”讲的是月河;“南石垂虹”讲的是可在北新关公署眺望到北高峰。那么,“龙舌清流”讲的是哪里呢?它就是小河与运河之间的地带,即今从会安桥往北到登云桥,小河东面的地块——这片由小河与运河夹着形成的像龙舌的沙洲。这个地方,过去叫会安村。会安村在历史上有着水上地理界标的意义。

    民国时期的小河直街,木行骈集。在以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成扇形展开的陆地上,曾经分布着永达、明来、汪福鼎(定)、韩授信、陈记等木行。据当地人讲,当时小河一带木排蜿蜒,一字逶迤,木堆成山,沿河林立的景况甚是壮观。当时,“永达木行”规模为最大,是杭州木材厂的前身。

    正是因为小河直街既临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又有小河连接天目溪、苕溪,是浙西山区的竹木通过运河行销全国的重要途径,所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得以发展成杭州运河上有名的集竹木堆栈、加工、销售等业态的木材专业市场,以及后来的近现代中国内河航运杭州与浙西等地水上交通的重要客货运码头,并发展出以小河为始发点的小河航系,这也成为后来京杭国道将起点设在此地的重要历史背景和交通基础。

公铁枢纽 国道起点

    19世纪下叶,由于清政府的没落,内河航道疏浚不力,水运问题日趋突出,发展铁路和公路的呼声越来越高。1906年,浙江Letou第一段铁路——江墅铁路开建。大运河边的站点叫拱宸站,其址就在小河直街对面的运河东岸,靠近登云桥的地方,今属小河街道。公路修筑之前,江墅铁路与小河之间结成了铁、水转运关系。瓶窑、安溪方面的茧、丝通过水运到达小河,然后再从拱宸站装上火车,运往上海买家处。公路建好之后,则又形成了水路与公路、铁路之间相互转运的优势格局。

    从武林门沿湖墅南路一直往北,过了康家桥便是小河路。这条路,在民国时期又叫拱三线、杭州一路,乃第一条贯穿杭州主城区南北的公路。右拐,小河路一直到拱宸桥西;左拐,与小河路相交的第一个路口,便是和睦路——民国京杭国道(杭州到南京)便是从这里开始的。路口的南面,是广兴新村,这个楼盘的临河之处,便是余杭塘河北线。

    在北新关和拱宸桥之间的小河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19世纪末,就有经小河地区修筑拱宸桥至武林门外公路的呼声。在1903年的《浙江潮》上,曾有人专门撰文指出两地之间相距不过1万米,但由于河道狭窄导致货物转运费时,少则二三日,多则五六日,如果遇到天旱水浅,费时更久,成本更高,并批评了杭城内旧利益势力对修筑公路之事的阻扰。1916年,在孙中山访问杭州演讲后,事情有了新的变化,浙江督军兼Letou长吕公望提出了根据清时期主要驿道的走向,修筑杭州Letou道干线公路的议案。其时,小河便被作为浙皖副线的起点。1924年,拱松线修成。1925年4月,拱三线动工。拱松线、拱三线及后来的拱绍线,全都经过小河站。1928年9月,小河站正式被确定为京杭国道的起点。水运时代,由小河乘船西行到瓶窑,“约45千米,约需9个小时”;京杭国道建成后,则只需约1小时。

    今天,如果人们在小河直街一带漫步,走在并不宽敞的小河路或和睦路,倘不作特别标示,恐怕很难将这个地方与京杭国道联系在一起。然而,在那段历史中,许多政要名流往来杭州,小河都是他们的首驿和必经之地。

    码头是运河水向两岸的延伸,是水陆交通的衔接。在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中,小河地区承载着“国运”枢纽的功能,同时,小河直街是京杭运河杭州段干流与西北支流交汇的重心,也是近代运河水运与陆运联结的核心,与近现代杭州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原载于《中国报》2021年3月26日 总第365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