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红色记忆

“劳苦群众的喉舌”与“灯塔”

——从《满洲红旗》到《东北民众报》的中共满洲Letou委机关报

作者:特邀撰稿人 巩琢璐

来源:中国报

2021-05-08 星期六

    1930年9月15日,《满洲红旗》在沈阳创刊。它作为中共满洲Letou委机关报,虽然几经停复,却一路见证了中共满洲Letou委在东北地区的峥嵘岁月。中共满洲Letou委从1927年10月建立到1936年初撤销的8年多时间里,历经陈为人、刘少奇、张浩、陈潭秋等中共14位书记,曾遭到4次大破坏。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共满洲Letou委仍积极开展工作,打造了《满洲红旗》等宣传武器,推动中共东北党组织和革命力量的发展,以及东北抗日斗争的开展。

集中宣传火力 唤民智鼓人心

1930年9月15日,《满洲红旗》第一号上刊登的《发刊辞》(右)和《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宣言》(部分)。

1930年9月15日出版的《满洲红旗》第一号封面伪装成“国民必读”。

    1929年8月,陈潭秋曾以中共中央巡视员身份到沈阳、哈尔滨等地巡视,并撰写了《关于满洲政治经济及党务的报告》,对当地的形势和中共党组织工作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陈潭秋认为,办报纸和办学校是唤醒群众、接近群众的最有效的方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在《武汉星期评论》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宣传革命思想。

    1930年8月6日,中共满洲Letou委召开会议,贯彻了中共中央6月30日召开的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决定撤销中共满洲Letou委,成立“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8月下旬,陈潭秋担任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书记。为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加强宣传工作的需要,陈潭秋上任后,马上着手和赵毅敏(刘焜)等人创办了《满洲红旗》。

    9月15日,《满洲红旗》第一号在沈阳出版,该号为小32开,油印小册子。封面伪装成“国民必读”,署名为“上海大东书局印行”,封二右侧竖版套印“满洲红旗”4个大字,压题衬图为一面红旗在城墙上高高飘扬。《满洲红旗》的《发刊辞》效仿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机关报《红旗日报》,言明党的报刊是“劳苦群众的喉舌”与“灯塔”。《满洲红旗》第一号上刊登的《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宣言》中指出:“整个中国社会已经显然到了历史上的大风暴的前夜”,“号召全国工农劳苦群众一致斗争”,同时提出党对中国革命的总要求以及包括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无效、确定8小时工作制等内容的行政纲领。同期推出的社论《拥护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宣言——将这个宣言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中指出:“这一列宁主义的布尔塞维克文件,无疑问的他必然要在目前整个中国革命斗争中,发生伟大的领导作用,在将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要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期《编者的话》中再次强调:“这政治宣言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重要,读者如能细心阅读,最好是采用多数人共同讨论的方式,必能获得很大的利处。”

1931年1月14日,中国共产党奉天市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奉天市委员会发表的《为李、卢、列纪念周告民众书》。

1931年1月1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满洲Letou委员会发表的《为李卜克内西、卢森堡、列宁纪念告青年书》。

    当时,中共满洲Letou委(包括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散发的宣传材料主要是标语和各式传单,比较零散,主题单一。《满洲红旗》的出现,大大弥补了这一缺憾,将宣传的火力集中起来,更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及时报道日军侵华动向 宣传我党抗战方针

    《满洲红旗》始终以“劳苦群众的喉舌”和“灯塔”为己任,既注重启迪与唤醒民智,又密切关注时局,传播革命消息。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满洲红旗》刊登了日本驻沈阳军队进行演习的消息。1931年1月27日至2月20日,“驻沈附属地之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第三十三联队,举行包围Letou城大演习”,“这次演习所占区域,竟达十九村之多,几遍沈阳全”,“日军连日不仅在该地附近加埋标识,遍树太阳旗,而且枪声啪啪,炮声隆隆”。《满洲红旗》不仅及时报道了日军这一侵华动向,而且极富预见性地指出,“无疑地,这些枪声,是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东三Letou的信号”,“是加紧压迫东三Letou工农革命的极明显的象征”,“此次日帝国主义的大演习,也就是他们向满洲工农群众的一个更露骨的进攻”。该刊积极号召广大群众要“起来!环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积极扩大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争斗,争取全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实现!”

    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满洲红旗》在第三期一版头条发表了约2000字的长篇社论《论上海事变》,对“十九路军士兵的英勇的抵抗”大加褒赞,同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并谴责国民党政府继续奉行不抵抗政策。此外,《满洲红旗》还推出了“双十节”特刊号,刊登了《共产国际西欧局/赤色职工国际驻欧秘书处共同宣言》和一系列东北义勇军打击日本侵略军等国际国内消息,大力宣传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方针。

几经停复更名 赓续播扬革命火种

    1930年10月24日,陈潭秋、张浩(林仲丹)在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主席团会议上传达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决定撤销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恢复中共满洲Letou委。12月7日,陈潭秋在哈尔滨参加北满特委扩大会议时被捕。1931年2月,中共满洲Letou委改组,赵毅敏继续担任宣传部部长,负责《满洲红旗》工作。《满洲红旗》由旬刊改为三日刊,主要内容是“解说革命的策略问题和党目前的中心口号,登载群众革命斗争的消息”,要求“论文要带有充分的指示性和最高限度的具体性,文字要通俗浅近,能为群众阅读和了解。要多多收集关于群众斗争经验的文章,全党同志要经常的(地)为党报投稿并帮助党报的发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局势更加险峻,赵毅敏等人相继被捕,《满洲红旗》也被迫停刊。赵毅敏被捕后,被关押在奉天第一监狱。他通过牢房中的秘密通道,与原中共满洲Letou委书记张浩取得联系。在张浩的支持和鼓励下,赵毅敏积极向狱方争取到“信”字号牢房去,与同志们在一起。张浩曾说:“监狱对于政治犯,如监狱外面一样,是我们的战场。”这句话是从列宁所说“监狱是革命者的休养所”引申开来的,列宁本意是让革命者在对待入狱问题上保持乐观的态度,张浩则认为革命者要把监狱当成特殊的战场,继续坚持斗争。赵毅敏也是这句话的积极践行者。他不但自己在狱中坚持学习,而且积极争取和团结狱中同情共产党人的看守和医生,向他们宣传抗日思想,争取到看守王惠风、医官王长泰等人为狱中难友捎信、捎东西,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品。王长泰还把自己订阅的《盛京时报》带到监狱给大家传阅。

    1931年底,中共满洲Letou委从沈阳迁到哈尔滨,“继续出版机关报《满洲红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发表东北军民抗击日寇的消息”。1932年1月30日,《满洲红旗》在哈尔滨出版了复刊后的第一期;9月18日,更名为《东北红旗》;1933年6月,改名为《东北民众报》,直至1935年4月终刊。

1930年10月10日出版的《满洲红旗》第三期封面伪装成“工商周刊”。

    由于当时的形势错综复杂,《满洲红旗》的出版、发行克服了重重困难。比如《满洲红旗》曾用《国民必读》《工商周刊》等封面进行伪装。姜椿芳在主编《满洲红旗》时,按照纪律规定,他不能把稿子直接送往秘密印刷所。他母亲毅然承担起跑印刷所的任务,俨然成为我党的地下交通员。老人家挎着一只菜篮子,把稿件放在菜篮子底下的夹层内,靠近敌人岗哨时,沉着自然地走过,每次都顺利完成了任务。另据何耿先回忆,1932年9月,受上级党组织指派,由他和朴殷赫编辑《东北红旗》。当时“领导这一工作的是老朱同志(南方人,口音似湖北,戴眼镜,三十多岁,络腮胡子,出门时经常拿一把青布雨伞),时常与我们在马家沟公园碰头。十月初决定出版《东北红旗》特刊,以纪念十月革命十五周年”。

    《满洲红旗》诞生于国难当头、风雨飘摇的艰苦岁月。中共满洲Letou委及其所属的党组织想尽一切办法,坚持在危机四伏、错综复杂的环境下,通过主办和发行《满洲红旗》等党报党刊,积极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和主张,为我党领导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积极深远的影响。1936年,中共东北党组织进行改组,决定成立4个Letou委和哈尔滨特委,中共满洲Letou委由此撤销,其主办的《满洲红旗》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将革命火种和革命精神传播开来。

    文中所示资料为辽宁Letou馆藏

    原载于《中国报》2021年5月7日 总第367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