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珍档秘闻

运河南端的西走廊

——散发着独特气息的杭州和睦地区

作者:任 轩

来源:中国报

2021-05-18 星期二

    历史的积淀,岁月的变迁以及行政区域的现状,使得浙江杭州的和睦地区散发出独特气息。倘若非要找一个定义来形容和睦地区,“港”字之意最为适合。它小得像广袤的运河水系边的一条巷子,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虽未曾有大港口的模样,却是数万人梦想的起航地和温馨的港湾。尽管它地域狭小,却是运河南端的西走廊。

因桥而名

古和睦桥

    在杭州和睦地区的西塘河上有一座半圆形单孔石拱桥,名叫“和睦桥”。古桥南面正中的石栏板上刻着“清乾隆丙午(1786)重修”和“光绪丙午(1906)重建”的字样;桥北侧刻有“虹跨东西,千门焕彩;霓飞南北,四景腾辉”的对联;桥南侧也刻有对联,但已无法辨认。在明万历《钱塘志》并不见“和睦桥”的名字,但在清乾隆《杭州府志》中却写道:“和睦,会安桥直北,跨河,今Letou呼睦桥。”从此句可以看出,当时百姓对这座桥的叫法,有“Letou呼”现象,即简称它为“睦桥”。

    关于和睦桥名字的由来,一种是从语义的角度理解。和睦地区紧靠西塘河,也是运河边的商贸之地,“和”字是商家、百姓的普遍追求,即以和为贵。而“睦”字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含义。《国语·越语下》记载:“五谷睦孰,民乃蕃滋。”三国时期的史学家韦曜(原名韦昭)注:“睦,和也。”由于“睦”字又有“和”的意思,所以清朝人简称“和睦桥”为“睦桥”,也就合情合理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末清初有一对孪生兄弟,分别住在西塘河两岸。他们因分家产而不和,后来想重归于好,但碍于面子谁也不开口。经高人指点,兄弟二人从各家的河岸造桥。当桥竣工后,他们也和睦如初了,所以这座桥也被当地人称为“和睦桥”。这个传说的寄寓很美好,但为附会桥名的痕迹太重。此桥为何叫“和睦桥”,依然是个谜。

古桥重现

    在和睦地区还有一座神秘的桥,此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横跨李家桥河,全长10.2米,拱跨3米。桥平面两头宽,中间略窄,最窄处2.5米,最宽处3.5米。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筑,用条石错缝砌筑金刚墙,石料为严州青石和火山岩石。桥中间栏板上刻着“兴隆桥”3个字,桥拱中心龙门石下方,依稀可见“双凤朝阳”图案。桥身南北各存有明柱一对,上面的文字已无法辨认。虽然在一张民国时期绘制的和睦地区的地图上,清晰地标注了该桥的位置,但没有标注桥名。

    在清乾隆《杭州府志》中记载了以和睦桥为参照物的三座桥,志云:“三仙、古塔、湘娥,俱和睦桥北,西岸。”在杭州祥符地区的原住民方言里,“湘娥”与“兴隆”的发音很接近,因此兴隆桥最有可能是湘娥桥。从“兴隆”到“湘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于历代志书存在“史抄”(即这一代抄上一代)现象,遂编纂志书的人并未进行实地考察,极有可能将“兴隆”写成了“湘娥”;另一种是修建或重建的时候,有意变更了桥名。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这座桥是在哪个时期重建的呢?在清光绪《杭州府志》中提到了庆隆桥曾毁于清军和太平军的杭州之战,后于光绪年间重建。或许,兴隆桥就是在这时重建和改名的。

因河而兴

    1180年,宋孝宗命人开浚奉口至北新桥的河道(今西塘河),只用了7天便告功成。这件事足以证明,此前这条河道已经存在。逐河而居,是人类早期生活的共同规律。人类文明无不起源于水域富集之地,城市文明也无不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曾是漕运副线的西塘河,不仅为杭州城带来了浙西各地乃至苏州、湖州、常州、秀州、镇江等地的物资,也孕育了沿岸的村落和城镇,早期的和睦地区便是其一。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和睦地区是1983年9月划定的。倘若撇开当今行政区划的概念,那么此地既是南宋北花园的一部分,也是运河商贸繁华地小河驿的一部分。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撰写的《西湖游览志》中记载,“东西马塍,在溜水桥北。以河分界:并河而东抵北关外,为东马塍;河之西,上泥桥、下泥桥至西隐桥,为西马塍……土细敏树,杭城四时花卉于此出焉,今名南花园。北去十余里为板桥,今名北花园。”1919年清明节期间,晚清藏书家丁丙的后人丁以步和友人在西溪展墓后,绕道至北花园游玩,并作《游花园埂》,“出武林门西北二十里,有羊角埂焉。离廛稍远,景物开旷。周袤十里,居可百家,皆艺花为生,故土名花园埂云。按旧邑志,南宋时东西马塍,悉治园艺,杭城卉树皆出于此。《西湖游览志》谓:即呼南花园,自此北去十余里为北花园。今塍上廛市日拓,南花园早成陈迹。埂在塍北十里许,所谓北花园者殆其是矣。”

资本角逐

    说起杭州华丰造纸厂的掌舵人金润庠,和睦地区的老工人,几乎无人不晓。在1996年的《杭州市轻工业志》里写道:“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税利8.2亿元,可建1949年规模的华丰厂175个。”华丰造纸厂的辉煌数据实在太多。

    在1943年《征信日报》某期的《工商调查》中,刊登了一篇关于华丰造纸厂的文章:“该厂设于杭州拱宸桥小河,原名武林造纸厂,创办于民国十年(1921),为杭人俞丹屏独资经营。后因俞氏债务关系,渡让与杭州电灯厂。民国十八年(1929),曾租与竟成造纸厂,作为竟成第五厂。竟成租办不就,即行停办。民国二十年(1931),浙江建设厅将该厂基地、机器等,售与褚慧僧、竺梅先、杜月笙、叶荫三等,由竺君等另行组织股份有限公司,改名华丰造纸厂,资本为国币五十万元。至其取名华丰原因,乃表示系大华、民丰二厂合办。当时竟成纸厂因其租期未届,中途废约出售,大不满意,竟成厂经理王叔贤乃向监察院控诉浙江建设厅长石瑛,事后虽未得美满结果,但王叔贤始终未与竺梅先、金润庠等合作。”虽然这段文字已被作者“安抚”得波澜不惊,但依然掩藏不住资本角逐的刀光剑影。褚慧僧、竺梅先、杜月笙、叶荫三都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当时,武林造纸厂(今华丰造纸厂)的创始人俞丹屏将纸厂设在此地及浙沪大佬们联手收购该厂,除了看到造纸业带来的利益外,还有就是看上了和睦地区的地理优势。这个“地利”,或许可以从1933年4月刘泰庠撰写的《杭州华丰造纸厂实习记》中窥见一斑:“该厂位于京杭国道旁,前后皆河,故原料(稻草、石灰煤)均由水路运来,所出板纸亦由船只运往上海总公司畅销。”

    全世界有520多条运河,分布各个国家城市,人们在运河两岸生生不息,创造了璀璨的运河文化。杭州的和睦地区虽小,却著绩辉煌。

    原载于《中国报》2021年5月14日 总第367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