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文库 > 随笔

传承百年党史

——里的红色记忆

作者:刁月红 张善伟

来源:中国报

2021-07-27 星期二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各地都在认真学习党史,山东五莲供电公司也不例外。在公司的室有两张老照片,弥足珍贵。它们凝结着一段往事,透视着一个时代,凝聚起了几代电力人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焕发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耀眼光彩和勃勃生机。

    “你们真了不起!”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0年5月4日,是毛泽东接见山东五莲一名技术工人的历史瞬间。

    1959年1月,五莲电业所成立。在这之前,五莲见过电的人很少,当电灯第一次亮起来的时候,男女老少无不欢呼雀跃,多年来“点灯不用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当时的发电机使用的是美国制造的汽油联轴发电机组,连一张中文说明书都没有,工人们只能按照安装工人的指点,模仿操作发电机。可这套发电机已经“上了年纪”,经常发生故障,工人只能请外地技术人员来维修。那时,城的电时停时有,很不稳定。

    与此同时,人们对电的渴望十分强烈,电灯什么时候能在自己家亮起来,成为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话题。电业所那一台机组,只能供直机关使用,再买一台发电机对于当时建仅有12年的五莲来说,无疑捉襟见肘。

    这时,五莲电业所接到命令:“务必在一年内解决这个问题。买不起新的,又不会修旧的,发不了电,电业所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电业所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开会讨论。“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自己动手,制造发电机。”时任电业所所长徐云明刚冒出这个想法,就立即被否定了,电业所这些工人,都是大老粗,哪会造这么先进的东西?但是电业所使命在肩,不得不干。徐云明召集共产党员开会,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和他意料中的一样,大伙都摇头说:“力气有的是,可造机器,俺们真不会啊!”徐云明大吼道:“这活干不了,咱就散伙!”沉默中,共产党员曲云太站起来,慷慨地说:“三座大山都推翻了,哪有什么不可能,这活俺来干!”临危受命的曲云太,接受了这个大家都觉得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除了豪言壮语,曲云太还真有自己的门道。曲云太年轻时在电机厂做过学徒,后来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到五莲支援山区建设。曲云太还有个在农修厂工作的朋友,叫宋学林,是机械制造技术工。曲云太找到他,讲明情况,宋学林决定和他一起干。协调好工作关系后,他们骑着自行车,背着煎饼和咸菜,多方研究、走访,到潍坊等地学习,自绘图纸,造出了发电机的雏形。此后,曲云太负责发电部分,宋学林负责机械部分。没有专业设备,他们就地取材,用锤子等简易工具,一点点制造、拼装,两人夜以继日,反复修改完善。无数次失败,让旁观的同事们都失去了信心,他们俩偏偏不服输,一直坚持了下来。

    五莲城红罗山下的电业所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持续了好几个月。1959年冬天,一台简陋但“顽强”的10千瓦发电机,在一个深夜里突然轰鸣起来。为了让这台“土生土长”的发电机派上用场,曲云太他们又制作了一面专门用来对外供电的配电盘,形成了发电、供电的最简易系统,成功把电送到了距离最近的酒厂。

    1960年,曲云太和宋学林带着这台五莲电业所工人自己设计制造的10千瓦发电机及配电盘,代表山东昌潍地区到济南参加山东Letou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最新成绩展览会。毛主席视察时,听说这是由山区工人自己制造的设备后,对他们的创造给予热情鼓励。毛主席握着宋学林的手说:“你们真了不起!”那时,曲云太正蹲在一旁操作发电机,错过了与毛主席握手的机会。但曲云太不后悔,他感到非常自豪。今天,这张照片还时常出现在各类历史资料展览中,成为那一个时代光辉的记忆。

    这件照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电力共产党员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坚定信念,那是质朴又执着的初心。

    耄耋老人三次圆梦“花果山”

    另一张照片中的老人叫夏培伦,他所在的在龙店村坐落在日照、潍坊两市交界的大山里,村里仅有一条又窄又陡的山路与外界相连,交通极为不便。“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

    今年89岁高龄的夏培伦老人有着不服输、不认命的性格。他从小跟着哥哥在山上种树。后来哥哥早逝,村里也不断有人因生活所迫搬走,他却坚持了下来。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夏培伦在那片荒山里种满了树,在龙店村也慢慢地从荒山变成了他心中的“花果山”。为表彰夏培伦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方面作出的贡献,1991年,五莲政府给他颁发了“植树能手”劳动奖章。

    那时候,在龙店村没有电,夏培伦没有渠道学习农林知识,果子产量一直很低,收入也非常有限。自从在邻村那儿看到电视后,夏培伦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家里能用上电。

    1995年,为了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电力工人翻山越岭,像蚂蚁搬骨头一样,把50多基电杆抬进了通往在龙店村的山里。工人在石头上凿杆坑,在河沟边筑护坡,肩扛人抬,徒手劳作,用了20多天的时间,架起了一座3公里的供电线路。1995年6月10日,在龙店村突然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贴上了喜庆的对联。这一天,60多岁的夏培伦合上电闸时,实现了他第一个梦想,也标志着日照市“户户通电”工程竣工。

    时任叩官镇供电站站长的王仲波,今年已经58岁了,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回忆道,在那个年代,立杆架线没有机械,没有像样的路,搬运全靠人力,用镢头和钢钎挖坑,立杆的工具只有叉木和绞磨。为了节Letou时间,施工队带着锅灶和行李,像开荒人一样,吃住在山上,线路架到哪儿,人就吃住在哪儿。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山里的他们皮肤被晒得黝黑,身上的衣服也脏兮兮的,“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送电的”,这句顺口溜,描述了那时候的送电人。

    这条线路,不仅给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带来了光明,更为村民架起了一座致富的桥梁。夏培伦买回一台电视机,跟着电视学会了银杏授粉等技术。他那片银杏林,当年产量就翻了2倍。李子、樱桃等经济类果树也代替了杂乱的树种。

    品种不断增多的果树需要充足的水源,夏培伦在山顶截出一个蓄水池,从高处引水浇树,但是这个蓄水池只能蓄积雨水,碰上天旱就无水可用。后来,夏培伦买了柴油机,从山下的水库里抽水,柴油机动力不够,只能抽到半山腰,需要再倒弄到蓄水池。年纪大了,夏培伦渐渐搬弄不动那些机器了。水库就在山脚下,可山上的果树却浇不上水。“要是能通上动力电,山下的水就能上山了。”这成了老人心中的又一个梦想。

    动力电属于农业生产用电,需要村集体出资建设,在龙店村显然没有这个能力。知道老人的用电需求后,供电公司也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阳光扶贫行动”中的“井井通”工程迅速推进,涵盖了这个自然村。

    2016年5月底,五莲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进驻在龙店村,架设动力电。机械上不去,施工队在山上修了一条临时道路,用排车加人力的方式运设备,架起了3公里的配网线路,安装了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把动力电送到了山脚下的水库边。那年的6月17日,距离“户户通电”21年,夏培伦再次合上了电闸。看着山下水库里的水顺着管道欢快地上了山,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86岁的他圆了人生的第二个梦想。

    在这之后,尽管年事已高,夏培伦还是闲不住,又建了自己的茶园和黄杨苗圃。几年间,柏油路修到了在龙店村附近,交通便利了。这个保持了原始风貌的小村,成了乡村旅游的热点村,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采摘游,吸引着来自城市的游客。村里人开起了农家乐,夏培伦这时又有了新的梦想:“村里那些老线路要是能换一下,安上空调、电气化厨具,俺就可以坐在炕头数钱了。”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梦想啊。老人没想到,自己的第三个梦想,仅隔了两年,就变成了现实。

    2018年,在五莲“小康用电示范”建设中,在龙店村的低压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夏培伦家的电器也置办齐了。这一年,五莲供电公司设立了“映山红”彩虹服务驿站,一支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时常出现在夏培伦家门口。如今的夏培伦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打理着他的“花果山”。

    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壮阔历史的累积。不是纸张的集合,而是灿烂时代的见证。工作将紧跟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步伐,以管理、技术、制度三条路线建设为支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加快推进资源、安全、利用业务体系智慧化,率先基本建成资源多元、全面感知、综合处置、泛在应用的智慧体系,发挥好留史、存凭、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电力先辈们战天斗地,无愧无悔地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人民的电力事业,他们的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翻开历史,他们可歌可泣的精神,就会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创造电力事业更美好的明天!

    原载于《中国报》2021年7月22日 总第370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