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重大题材看《》

——专访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

作者:本报记者 柴 丽

来源:中国报

2021-06-04 星期五

    2009年2月亮相北京电视荧屏的《》栏目,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受到观众好评。2010年10月,为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该栏目决定与《中国报》开展跨媒体战略合作,今年恰逢双方合作第十年。10年来,《》栏目始终高举伟大旗帜,讴歌党的历史,传播党的知识,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视纪录片,筑起新时代首都主流舆论的重要阵地,在观众心中树立起“重大题材看《》”的品牌价值。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

 

徐滔近照 受访者供图

    记者:《中国报》与北京广播电视台《》栏目的合作,您是亲历者又是推动者,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我们听说有个提法叫“重大题材看《》”,您怎么看?

    徐滔:严格来说,“重大题材看《》”是喜爱《》的观众们总结出的一句话,体现了观众对《》品牌的认可和厚爱。之所以树立起这样的品牌形象,是因为《》栏目在这十余年间,从未错过任何重大事件节点,接连推出了10部重大题材历史纪录片,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中流砥柱——伟大的敌后抗战》《红军不怕远征难》《西藏》《伟大的贡献》《解放——人民的选择》《中国1927》《你从井冈山走来》《共和国1949——中共中央在香山》,以及去年刚刚播出的《英雄》。每一部作品都是主题宏大、思想厚重、叙事精巧、资料翔实的主旋律创作,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真实历史故事,抨击历史虚无主义,引领社会舆论导向。

    近几年,《》又加强了对理论通俗化的研究和传播,策划推出《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全面小康 全面解码》等大型通俗理论电视节目,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特别是我们年轻态的节目形式赢得了青年观众的喜爱。比如,我们今年播出的《全面小康 全面解码》就把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们请进教室,以独创的思辨问答公开课的形式,细细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阔步走向全面小康的胜利进程,以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解开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这些作品获得多个奖项,如《伟大的抗美援朝》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他多部作品荣获了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广电总局扶持项目优秀纪录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奖、星光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等重要奖项。

    是《》栏目的立身之本、取材之源。在《》的创作过程中,国家局、中央馆积极为栏目组提供资料支持,还协调地方和专业馆协助栏目组查找资料,《》的多部作品也曾被中央馆和北京市馆收藏。如果没有真实厚重的,《》栏目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此我特别要向领域的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表达深深的感激,没有你们,就没有《》的今天。

    记者:您认为《》之所以能够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成为电视纪录片的标杆栏目,它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徐滔: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时间是2016年8月22日凌晨3点,地点是四川Letou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草原,80年前红军长征曾穿过这里。凌晨3点的若尔盖草原一片漆黑,寒风刺骨,群星满天。3300米的海拔让这里全年平均气温都在0度以下,而《》栏目制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当晚要在这里拍摄一场雨戏,复原的场景是工农红军夜宿大草地,为了不让战士睡着被冻僵,队伍齐声高唱《国际歌》的真实故事。

    随行的演员队伍中有4个女孩子,她们是专业学表演的大学生,利用暑假的时间拍戏实习。我们知道,表演系的女孩们都长得很漂亮,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进到《红军不怕远征难》剧组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剪头发,而这里所谓的剪头发,是要剪成男孩子那样的寸头。因为在真实历史中,红军队伍中的女战士根本没有条件去打理头发,大部分都留着跟男同志一样的发型,甚至是光头。导演组没有强求她们,只是把这集故事的脚本发给了她们,4个女孩看过故事后都哭了,那是她们从未听说过的长征,而还原这些故事的责任就落在了她们身上。就这样,长发落地,军装上身,漂亮的大学生变成浑身裹满泥巴的女战士,在洒水车浇下来的大雨中,这场夜戏整整拍了一夜,最后在纪录片中呈现的时长只有3分钟。

    2016年,《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拍摄历时整整一年,参与这个项目的《》编导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几乎与当年的红军战士们一样大。一年里,他们从江西于都出发,途经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Letou区,翻越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松潘大草地,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亲历者和红军后代。一路走来,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祭奠着另一种青春。我记得这集纪录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讲述人谭江海站在若尔盖星空下的一段话,他说:“如今在这片草原上,牧民们还能挖到红军战士的遗骸,陪伴他们的只有这漫天的繁星。或许在80多年前,红军走入这片草地时,也同样被这壮丽的星空所震撼。”

    在同一片星空下——这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幸运,也是我们面对前辈先行者的使命,就是要为他们守护好这片星空,并把他们的故事讲述下去。《》团队就是怀抱着这样的使命,制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重大题材历史纪录片,用作品告慰天上的星斗和远去的先烈。《》栏目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直到今天,正是因为团队心中的那份信仰,肩头的那份责任,眼中的那份激情,他们要把英雄的故事讲下去,把中国的故事讲下去,哪怕付出再多的汗水与艰辛,也在所不惜,那是属于中国电视人光荣的使命。

    记者: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会为我们带来什么作品?

    徐滔:今年毫无疑问是《》“火力全开”的一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卫视《》栏目率先开辟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在每周的常规节目版块策划推出与党史相关的选题节目,并将推出3档特别策划。

    一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指导的大型历史纪录片《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这部纪录片紧紧围绕北京市的革命活动旧址,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意义,凸显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主要孕育地之一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目前这部纪录片已经全部拍摄完成,正在后期制作阶段。

    二是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节目《我志愿》,寻找各个历史时期、各行各业优秀共产党员的入党申请书,通过揭秘一封封入党申请书背后的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展现他们的风采与奉献,讴歌他们的信仰与品质。入党申请书中的“我志愿”3个字既是他们对组织庄严的承诺,也是他们对人民无悔的誓言。这档节目已于5月11日在北京卫视和“北京时间”“学习强国”等多个跨媒体平台上线播出。

    三是大型系列纪录片《里的中国》,我们将以党史馆的建成开放为契机,紧紧围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主题,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主线,通过揭秘党史馆中珍贵文物的历史故事,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辉煌历程。目前,这档纪录片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

    记者:希望您就“”的社会功能、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以及《》栏目未来如何加强与《中国报》的合作谈谈自己的想法。

    徐滔: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的工作。是历史的印记,是时光的年轮,不懂得历史与不留的人都是有“健忘症”的人,这样的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很难对未来有更好的规划。

    其实,在我心中,《》栏目的使命不仅是让今天的人认识过去的历史,更是想为明天的人留住今天的记忆,因为今天的故事可能就是明天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这档节目的品质要求如此之高,因为它承载的使命或者说寄托的我们的愿景如此之大。我把《》创作的标准形容为“政治家的站位、哲学家的思辨、史学家的探究、艺术家的创新”,这四者缺一不可。希望《》栏目能够通过与主管部门的广泛合作,做好的保护、研究、宣传等工作,为国家的事业作出我们的贡献。

    我也希望无论是《》栏目,还是北京卫视频道,还是北京广播电视台,都能够加强与《中国报》的合作,实现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为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共同策划出符合新时代传播特性、服务新时代工作的融媒体产品。也欢迎《中国报》和广大读者朋友们为我们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继续支持帮助《》栏目越办越好。

   原载于《中国报》2021年6月3日 总第368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